图形与几何教学要点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一般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锐角和钝角》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对角进行分类,使学生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从认知层面来讲,学生知道哪些是镜角,哪些是钝角并不困难。但是,在探求为何这样分类、怎样操作上是有难度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地思维,是值得考虑的。比直角大一点的钝角和比直角小一点的锐角,学生只通过观察很难正确判断,这是就要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

三、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空间观念。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