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惦记,15岁不快乐的你……有一天我将会老去,希望你会觉得满意,我没有对不起那个15岁的自己。——刘若英 继续 给15岁的自己
买完菜路过一辆西瓜车,西瓜不仅大里透着嫩还带着藤,心动想买,可是凑了一下零钱不够,摊主说,你家不远吧,我送过去好了。我不太想让他送,一是天热不好意思麻烦人家,二是也存着小人之心,怕外人知道住在哪里。
可是如果不让他送,人家也不可能欠账,但显然他不想错过一桩生意,我也不好意思不买。称好,他很高兴地跟着我送了。
其实也就几十米的路,到了楼下,我让他拿着瓜找个阴凉的地方坐着,我拿钱下来自己把瓜拎上去。等我拿了钱,看他就坐在楼梯口,他收了钱说,“谢谢啊。”我一愣,“该是我说谢谢呢,我还没说出来,怎么被你抢着说了?”他笑笑没说话。
是不是做生意的都是这么低姿态呢?我想起自己小学时跟叔叔一起推着板车到周边村子卖西瓜。
叔叔拉车,我在后面推。叔叔是个自诩的知识分子,我出生那年他参加高考,结果落榜,虽然没上大学,但一直喜欢读书,在别人眼里总是跟别的农村小伙不一样,说话虽然不是“之乎者也”,也是引经据典,文绉绉的,有点不合时宜。
所以,他能扯开嗓子吆喝卖西瓜,要不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估计打死他,也做不到。
夏季三伏天,我们走过一个村又一个村,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几天之后,就知道哪个村哪家会有人买瓜了,走的路会更有针对一点。
正值暑假,有孩子的人家一般都会买。张家村有两个姑娘,姊妹俩比我大几岁,一个瘦一个胖,两人一听到叔叔吆喝,立马从楼上探出头,“哎,卖瓜的,你那真是哈密瓜吗?”他们指指车上的小甜瓜。
叔叔大言不惭,“当然喽,这是很甜很甜的哈密瓜哦。”我心想,这样明目张胆骗人好吗?虽然我见识不多,没吃过哈密瓜,但也知道这小甜瓜跟新疆的哈密瓜肯定天壤之别。但那俩姑娘买一个西瓜后总是买几个甜瓜。
我那时还是个脸皮非常薄的人,看见同学会不好意思,尤其是男同学。可是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有天路过一户人家,我小声跟叔叔说,“站门口那个是我同学哎。”
叔叔没有避开,反而数落我一顿,“你同学怎么了?你这孩子脸皮也太薄了,我们卖瓜又没低人一等。”
于是,我故作坚强,平静地抬头仰脸,看着同学笑了笑。当然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但是我尽量遏制下心内的自卑,想象着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平等。
现在,在街头巷口也能看到帮家人卖菜卖瓜卖蛋糕的孩子,我当然不会有异样的眼光,也不会扯上平等不平等的字眼。反而觉得,父母挣钱为了孩子,孩子有时间帮帮父母多么正常。而且也是一份难得的经历,这种经历表面看似微小,也许已经深深扎进了生命深处。
但在小时候,真的觉得有点说不出缘由的抬不起头。我甚至想如果一个人他看你卖过瓜还能像对别的同学那样对你吗?
高三时为锻炼身体步行去学校,有天一个男生在后面喊,“要不要带你一程。”回头一看,正是我的后桌,也是当年卖西瓜碰到的那个小学同学。我如当年一样,腼腆地笑笑,“不用了,你先走吧。”
很平常的对话,很存粹的前后桌同学,可是,看到风一般远去的单车,我忽然说不出缘由的失落。
也许有些经历还是影响了我们很多,只是装着不知道。
我们安慰自己,努力生活,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不要在意,告诉自己要强大,要乐观开朗,成为与今天不一样的自己就好了。
我们始终美美地笑着,仿佛从不曾哭泣过。虽然我们成了与昨天不一样的自己,可是却没有像想象中一样,一切就“好”了。
也许谁的青春都这样,不管怎样,你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