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自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传为美谈。但如果不知道当时制度及背后的伦理,可能造成误解。

1、陶渊明任彭泽令时,手下提醒说,督邮要来视察工作,“应束带见之”,即穿得规规矩矩见督邮,陶渊明叹息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辞官不干了。

2、穿规矩一点见人怎么就侮辱他了呢?不还原到当时的语境,就感觉这脾气发的莫名其妙。

3、督邮是郡级长官派到县里监察县里工作的特派员,属监察系统的,就是给人挑刺的。这类一线的监察官,共同点是品级不高年纪不大资历不深。虽说可以监察县令,一般级别年纪资历都低于县令,“乡里小儿”是指年纪小。

4、督邮:品级不高,患得患失的心情少,立功之后前景好,犯错之后代价小,愿进取争功。年纪不大资历不深,工作才有锐气,也不会有什么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上级而言,就算他捅了个娄子,可轻松的牺牲掉。这类的人事安排,是古代政治体制里很经典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变体。

5、其权力来自后台老板的加持,县令一般不敢马虎,且从功利的角度上,可影响县令职业前景,至少想刁难一下是挺容易的。县令对他们就该是连巴结带伺候,至少想打狗也得看主人,手下提醒陶渊明“束带见之”是当时的现实。

6、但问题在于,从正统的伦理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该是级别低的拜见级别高的,年轻的拜见长辈,否则就是孔子最厌恶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称之为“乱伦”。

7、“乱伦”这词在古代并不仅限于男女关系,而是如同上面表示那样,凡是把伦理关系搞乱的行为都叫乱伦,可以想到,如果是上级长官来了,或是某位长辈来了,让陶渊明“束带见之”,他肯定没有意见。

8、后世有些人没有搞清“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制度和伦理逻辑,对谁都不折腰就不对了,李白就是反面典型,话一经他说出来就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也难怪权贵容不下他。

9、在官场活得“风生水起”的人,就要保持适度的人格分裂,而且能无缝对接,“说一套”的时候连自己都能感动,“做一套”的时候完全不受良心折磨,一起做时毫不纠结。

10、而社会长此以往,“真诚”就越来越变得成稀缺的品质,这正是陶渊明的人格光彩之所在。

2018063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