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压抑的事情太多,有一种累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心理上的疲倦感。朋友发消息跟我说,我的文字里透露出的是消极,是忧虑,是所有的不快乐,这不像一个23岁的人写出的东西。我或许应该赞同她的这个说法,没有固定的写作计划,我只是想到哪就去写到哪,想到什么就去写什么。
我本就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但又是一个“快乐”的人,我经常在笑,给家人,给朋友,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把不好的情绪隐藏,真正不了解我的人不会知道我什么时候快乐,什么时候不快乐,除了一个人自我消化,剩下的那部分不快乐,我就会表现在文字里,时不时的就会透露出那部分小情绪。朋友说让我用《如果我可以》去写几句话,关于爱情的最好,可我在句末加了句“如果我可以,我不会在白天里哭泣,请记得,把我埋在黑夜里。”他说不喜欢,太过压抑了,其实我也不喜欢,我不想破坏掉完美,就像我不喜欢白色的墙面上出现了小污点一样。
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把自我的情绪偷偷表达,没有歇斯底里的吼叫,也不会肆意将情绪挂在脸上显摆,我只是悄无声息的释放,不去惊扰身边的任何人。可最后还是打扰了,打扰了读过了我的文字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却从未见过面的“老朋友”。
我记得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写寻常威尼斯的时候写道:“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见时惊艳的兴奋,忘却粗线条的整体魅力,目光由仰视变为平视,很难说是把握得更牢了,还是松弛了把握。这就像我们交朋友,过于熟悉就变成寻常沟通,有时突然见到他翩然登台或宏着面世,才觉得要刮目相看。对威尼斯我还没有资格称为老朋友,但见面时早就不惊不咋,剩下的也只是平静打量,寻常话语”。我很喜欢这段话,他浅淡地描写了他对威尼斯的感觉,又把这种感觉跟交朋友的感觉联想到了一起,朋友间过于熟悉就变成了家常沟通,突然见他翩然登台或宏着面世才会刮目相看。这种微妙的关系用文字来表达,我觉得用他的这几句话已经足够了。
生活百味为主食,加以各种情绪为辅料,最后用感情勾芡,用文字来盛装,我觉得这就是写作。为什么你会特别喜欢一篇文章,因为你与写作者感情相通,他写作时所处的环境里滋养出的小情绪,你恰好能触碰到,这便是喜欢。
我其实很开心我能在文字里交到朋友,从未谋面,却好似多年未见,是鼓励,是安慰,是同情亦或是感情相通。或许是我太过于敏感,也或许是我所经历的那些事让我的感情出现了很多缺口,当撕下来伪装的面具,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的时候,一句“怎么了”都让我觉得万分感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人的悲欢却可以去体会到。感谢你,看到了墙角那个隐晦的角落里开出的那朵花,感谢你,用手去触碰腐朽潮湿的木头上冒尖的枝桠。
感谢你,从未见面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