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晓晓说市的一篇文章《专业和业余的差别》,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专业选手天天做一件事,效率无人可及,业余选手就没办法了,可能才华比专业选手高,但是花的时间或者身处的环境所受限,闪光点无法持续,自然无法跟专业选手长时间的一致性做对比。

买股票也是这样,所以尽管我也开始写一些内容,但大部分是参考别人或者公众号的,只能去甄别,“哦,这个说的对”“哦,几家都这样说,应该是对的了”,这样子用的脑子都是初级的,自然无法很好的判断股票的走势和抓得住牛股。
所以我其实尽量的购买基金和etf之类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管,剩下的可能就是一些兴趣爱好之类驱使买的股票了,毕竟,谁都有一颗想成为巴菲特的心。
还有一句鸡汤,叫“”一万个小时定律“”。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这句话肯定还是有争议的,如何去解读,其实还需要大家仔细甄别,我们工作或者学习一万个小时,就会在某个领域有所长。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工作或学习满1万个小时之后,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某种高度。
这就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的差别。
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日更可以约束你每天花几个小时在写作上的话,那么平时对素材的留意,写作时候的状态调整,专注,阅读量,知识储量,对生活的思考,对写作的刻意练习等等,都会决定未来你写作的高度。
产品设计上,画图绝对是工程师的最强的武器之一,特别是3D图。在家电设计上,大部分的人使用的是proe版本,曾经有个工程师绘图非常快,我问他,你画图不错啊,这么快。他回答我说,他进公司之前是在一家专业绘图公司,每天都是那产品来绘图,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必须将绘图画的非常快才行,所以尽管他在结构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仍然认为他会有很好的未来。
后来又有一个工程师出去了半年,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绘图也快乐许多,甚至有翻倍的趋势。我问他怎么这么快的速度还回来公司干嘛,他回答我说,外面设计公司都是计件一样的工作,稍微慢点就赶不上其它人的节奏,所以被逼着加快了速度。但是这种工作带给他并不快乐,感觉就像机器人一样,除了绘图也学不到东西,所以最终还是回来了。
所以,在某一个方面成为专业人员,一方面是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和操作,另外一方面是要么兴趣驱使,要么环境驱使,可以让你能专注的做这件事。但是有一点,特别的专业在某方面也意味着狭隘,譬如上面说的绘图,可能在这方面很专业,甚至你可以在这份工作上持续十年,成为最专业、速度最快的人,但是也可能限制了你综合能力的扩展,变成真正的一颗螺丝钉,一颗虽然好用,但是还是可以被随时被替用的螺丝钉。
好了,写好了,感觉思想也发散完了,一不小心就变成散文了,咦,股票呢?哎,还是不够专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