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数据的松鼠
什么是松鼠症,指「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一种过度性收集物品的强迫行为。因为松鼠有囤积食物过冬的行为而借喻。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上 VeryCD。
打开电脑,没日没夜挂着驴,搜罗下载各种影视剧、电子书、音乐等等,非把身边所有的存储介质塞得满谷满仓不可。
那时候,相信这些东西只要存在硬盘里,早晚有一天会发挥作用。
后来经历了几次数据丢失,终于明白:
我特么根本不会去看啊!
然而松鼠症并不会那么容易治好。
如果说,仅仅下载的功夫不足以激发拥有的错觉,而数据在硬盘里还害怕丢失的话,那么实打实花钱占有带来的快感就更胜一筹了。
参加工作后,每次遇到电商书籍促销如打鸡血。
一套几百页的书,包装精致,主题严肃,要分量有分量,要档次有档次,标价小几百块钱,电商价常年七八折,再来个满 300 减 150……
简直白菜好么?
只买一单你出门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么?
成堆的书随便买,买来的书拆了包往书架上一摆,从此束之高阁,不见天日。
没事的时候往书架前一站,那满满当当知识溢出的感觉,啧……
至于三年前 618 买来的那些书什么时候看完?
时人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不提也罢。
G胖的阴谋
最近几年,又开始迷上了 Steam 买游戏。
一开始,是从慈善包入手,然后事情很快发生变化。
什么?这个 Bundle 这么多牛逼独立游戏,只要 1 刀就能收入囊中?不买还是人?
什么?只要多花 5 刀就可以再获得这款最近人人都在讨论的神作?划算,收了!
什么?某开发商本周大甩卖,小时候狂肝数百上千小时的那个游戏只要 6 刀?还不赶紧补个票!
什么?Steam 夏季特卖,数千款游戏疯狂促销,愿望清单里面有 42 款参加打折,其中 20 款是历史低价!
我买,我买还不行么?
……
至于买来后?
且不说我还有 PS4、PSV、WiiU、3DS 需要伺候了——
「凭本事买的游戏,还要花时间玩?」
你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
如今,网络速度提升了,大容量硬盘也实在便宜,百兆光纤一开,四盘位 NAS 整一个,十几个 T 的硬盘阵列一组,一个日夜之间吞吐海量数据如同饕餮。
积草屯粮,似乎就掌握了这些数据。
然而,在获取信息易如反掌的互联网时代,外部记忆存放在网络上或自己的硬盘上,有什么区别呢?
区区一点点带宽、电费和硬盘空间,哪怕再加上金钱,也并不足以使数据真正参与人自身的信息加工。
当我发现自己一本书买了两次的时候,方才意识到买书太多,看书太少,本末倒置。
当我根据游戏库存做了跟踪表,方才意识到自己有太多的坑要填,安排到退休都不一定玩得完。
这样的囤积除了带来一点空洞的快感,根本毫无益处。甚至还日益挤占物理和精神上的空间,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焦躁。
《To the Moon》是一款发售于 2011 年的游戏,讲述两个医生进入一个临终老人的记忆,去满足他遗愿的故事。游戏获得的荣誉且不说,我在过去数年的某一次 Steam 促销中购入,然后它就躺在我的游戏库里。
直到今年,听闻心动准备推出高清重制版,我方才在某个周末花了一个下午将其打通。
在数个小时里,激素、神经元和泪腺,为一个故事所牵引澎湃,直到通关后的数日……那怅然若失的感觉仍久久萦绕。
这种感觉,不会发生在「To the Moon」默默躺在我的硬盘里的时候。
书只有读了的那一刻,里面的信息才被你所汲取,否则它们只会呆在书架上发霉。游戏,也只有打通了,才算是真的拥有,否则它们将只是一堆存在于硬盘里的 0 和 1。
花费金钱只是信息消费链条里的一步,并且远远不是最关键的一步,花时间去吸收、加工、内化,纳为己用,才是首要。
信息只有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个人意识中,编码成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经过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体与杏仁核复杂的共同作用,方才有意义和价值的产生。
有限无穷,理性加一
不管春秋战国是何等的百家争鸣、圣贤如林;也不管民国时期是如何思想自由,「大师」迭出。
有一个事实我相信,如今的时代,信息的制造者前所未有的多,信息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快,信息的汲取也前所未有的便利。
哪怕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在庞大的基数中诞生的杰作也远胜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想想你想看但没时间看的剧,想读但没时间读的书,想玩但没时间玩的游戏……
是不是这个道理?
不同意就是不客观!
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创造者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
非常遗憾,今人绝对不能胜过古人的一点是,每人每天还是只有二十四个小时。
一场电影少说两个小时;
一部剧轻轻松松数十个小时;
一本书囫囵吞枣十数个小时,要是精读翻倍不止;
一个游戏,打通十个到数十个小时不等,深入研究数百个小时也不算多;
……
你每天都多少个小时能够花在这上面呢?
以有限对无穷,面对这种幸福的烦恼,我们只能有选择的消费,理性加一。
关键还是要明白,只是囤积毫无用处,读了看了玩了,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