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说在育儿方面有很大困惑的人来说,初读此文,觉得于我没什么要紧。 第一,我不是来访者;第二,我不是咨询师。
但是本着每天写一篇读后感的初心,并不想放弃。那么让我暂且搜索一些我也许用的上的知识点,填补脑洞。
相互信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文中讲了几个关键点:
①主动释放善意和诚意,与对方共情,建立相互信任的安全环境。
②在对方有戒心或不能敞开心扉的情况下,尽量与对方同步,不要操之过急。
③避免承担拯救者的角色,急着改变对方。
④不要过度负责。有些人有些事,你能起到桥梁作用,助他启航;但你不是万能的,尽力就好。
推广而致于父母,或是领导,朋友,我想以上观点同样适用。
比如,与儿子相处,我就一直在扮演拯救者的身份,内心有一个“急”字作怪,总是感觉时间等不得,宁愿治表,也不去治本。儿子说不想上学,我说好,如果不上学就去打工,自食其力,回家上网不超过2小时。可是儿子权衡再三还是说上学,我就会因此生出很多退让,只要他肯上学,哪怕不学习,我照样假装看不见,回家玩电脑也是被无限允许的,只要不耽误睡觉,不耽误早起,一切事情都会为他铺平。
反思:①缺少真诚,担心害怕有余,无法建立信任的关系。②不能与儿子同步,内心有一个盼望上学的声音一直作怪。③急字当头,拯救者心态。④情绪不稳,把儿子的事当自己的事,甚至高于自己的事,事事包办,唯愿上学。
2018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