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场发生在肺癌AI学术会议上的深度对话。会后的交流环节,几位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使用AI时普遍面临的核心挑战。
"AI味儿"背后的本质问题
赵主任的问题很有代表性:"AI生成的内容总是泛泛而谈,'AI味儿'特别重,怎么办?"
这个问题击中了要害。我们经常感觉AI生成的内容像是"八股文"——格式完美,逻辑清晰,但就是缺少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味儿"。
我当时的回答是:AI不是魔法师,它是工匠。
想象一下,你有一块璞玉,需要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来雕琢。AI就是这位工匠,它能把你的璞玉打磨得光彩夺目。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有这块璞玉,而不是让工匠凭空变出一块美玉。
临床思维:内容质量的源头活水
作为医生,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是我们每天面对真实患者时积累的临床洞察,是那些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是在疑难病例中形成的独特思考。
比如,当你遇到一位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出现耐药后,传统治疗方案效果不佳,但通过个体化的联合治疗策略获得了意外的疗效。这种真实的临床体验,就是你的"璞玉"。
这时候,你可以先简单记录下这个案例的关键点:患者特征、治疗过程、意外发现、思考感悟。
哪怕只是几百字的粗糙记录,但它有温度、有深度,因为它来自真实的临床实践。
然后,让AI帮你把这些想法用更严谨的逻辑、更丰富的理论支撑、更规范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生成的内容,就不再是冰冷的"AI味儿",而是有血有肉的专业分享。
实战技巧:如何与AI深度协作
第一层:内容为王
在我写公众号时,我总是先写出500-600字的初稿,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思考。这是内容的"灵魂",AI只是帮我给这个灵魂穿上更好看的"外衣"。
第二层:指令优化
在prompt中明确要求:"请用有温度的语言,避免AI腔调,要有对象感,像是在和同行面对面交流。"
这种指令层面的优化确实有效,但它只是表面功夫。
第三层:迭代协作
不要指望AI一次性生成完美内容。就像我们在临床中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样,与AI的协作也需要多轮迭代。不满意就重新生成,不断调教,直到达到理想效果。
综述撰写:从"一键生成"到"深度协作"
会上有位主任问如何用AI写综述。这个问题很典型,反映了我们对AI能力的误解。
误区:让AI一键生成一篇完整的综述
现实:AI生成的综述往往缺乏深度和个人见解
正确做法:
1. 先让AI生成详细提纲
2. 逐个章节深入撰写
3. 每个部分都要人工把控质量
4. 最后整合时融入个人观点
比如写"EGFR耐药肺癌治疗进展",不要直接要求AI写全文,而是:
- 先要提纲
- 针对每个耐药机制分别撰写
-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补充案例
- 最后整合时加入个人的治疗思考
深度思考:AI时代的医生价值
这次交流让我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AI能够快速生成专业内容的时代,我们医生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答案是:临床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AI可以整合全世界的医学知识,但它无法替代你在床旁观察患者时的直觉,无法替代你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的同理心,无法替代你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的创新思维。
实用建议:建立你的"内容库"
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临床思考库":
- 记录每个有启发的病例
- 总结每次多学科讨论的收获
- 思考每个治疗决策背后的逻辑
- 反思每次失败案例的教训
这些真实的临床素材,就是你与AI协作时最宝贵的"原料"。有了这些原料,AI才能帮你"炒"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好"菜"。
结语:做AI的"主厨",而非"食客"
AI不是万能的内容生成器,它是我们的智能助理。
我们要学会做AI的"主厨"——提供优质原料,掌控烹饪过程,最终端出有自己风味的"菜品"。
记住,最好的AI生成内容,永远是人的思考与AI的能力完美结合的产物。
当你不再期待AI给你"变"出完美内容,而是学会与它深度协作时,你就真正掌握了AI时代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