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她给三岁的儿子脱了衣服,洗了澡,好不容易打发儿子躺到被窝里,正准备做点自己的事情,儿子却突然坐起来说:“妈妈,我想吃冰激凌。”
她当然不乐意了,好不容易才把他弄好,要是再出去买,还得再帮他穿衣服,折腾一圈,还得回来脱衣服,太麻烦。她就拒绝了。
儿子不愿意,再次提出要买冰激凌。
她找借口说:“外面太黑了。”
儿子说:“外面有路灯。”
她说:“附近没有卖的,晚上不想去那么远,有危险。”
儿子说:“就在小区外面那个小商店就有卖的。”
她继续找借口:“太晚了,小店都关门了。”
儿子说:“那我们去看看,如果关门了就不买。如果还没关门,就买。”
她见无计可施,只好说实话:“妈妈累了,不想去。”
儿子说:“妈妈,我们去吧,等回来,我给你按摩!”
她彻底没招了,实在找不到借口,见孩子这么想吃,最后还说要帮自己按摩,有点小感动,就帮孩子穿了衣服,一起下去了。果然小区对面就有卖冰激凌的。
拿到冰激凌,儿子很开心,还主动亲了她一口,表达感谢。回来的路上,儿子很兴奋,一边吃,一边唱歌,唱的是感谢好妈妈,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她的心情也变得奇好,一天的疲惫都一扫而空。她忽然觉得,累点没什么,这一趟下来是值得的,干吗非要跟孩子过不去呢?孩子的快乐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只是我们常常觉得他们的需求无足轻重,所以往往有意无意给忽略掉了。
有句话叫:最美好的事情都是免费的。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
最美好的事情都是稍纵即逝的,只有有时间有底气的人才能享受。
想起一个大学同学和我说过的话。在北京创业的他说:我很少回河南老家,更不参加同学聚会。回一次老家,就要耽误几天生意(别人替代不了他),损失很多钱。
也就是说,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是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父母又住不惯北京,所以他虽然也会回去,但次数很少。回去看父母字数都这么少,他又怎么会有时间回河南参加同学聚会呢?
是他无情吗?也不是。如果同学来北京玩,他是非常开心,一定会请客,陪吃陪喝陪聊的。
我也想起另一个我采访过的鞋厂老板。她是个女强人。每天从早忙到黑。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到深夜才回家。所以虽然她每天都回家,孩子却常常一两个月都见不到她的面。因为每次孩子醒来她已经去厂里了,而孩子晚上睡着时,她还回不来。
她不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吗?但如果她陪伴孩子,就要损失钱。也就是说,她陪伴孩子也是要付出金钱成本和发展机遇的(订单式作业,她不再的话,会影响订单按时完成,从而可能丧失发展机遇)……
我还认识一些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他们的家在市里,但工作的地方却在乡镇,交通不便,还常有各种突发任务或值班,所以往往一周回去一次。有个女公务员伤感的说:每次周一她来上班时,年幼的孩子总是抱着她的腿,不想让她离开。
她说:我得上班,不上班就不能赚钱给你买玩具啊。
儿子说:我不要玩具,我们一起摆地摊也行啊……
但她还是得强行拨开孩子的手,踏上去上班的路。
陪伴孩子的成本太高,所以这么美好的事情,她也无法享受。
很多人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却还是熬夜加班,还是久坐而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人活一世,最快乐、最美好的体验,莫过于享受最美好的事。
那么什么是最美好的事情呢?陪孩子一起玩是最美好的事情;满足孩子一个个小小的心愿是最美好的事情;和爱人一起去河边看夕阳是最美好的事情;和家人一起在饭桌上闲聊是最美好的事情;和朋友相聚畅聊是最美好的事情;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美好的事情;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最美好的事情;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最美好的事情……总之,只要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美好的事……
这些事情都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些还需要花费金钱。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错过了这些最美好的事情。
他们心中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太焦虑,因此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投入到了赚钱中,牺牲了陪伴孩子、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了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间;扼杀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把赚钱不易的观念投射到对待孩子的态度中,不愿意花一点点小钱,满足孩子的小小的心愿。
孩子越小,需要的物质越少,一块钱的粘贴画、五毛钱的小布丁、几块钱的玩具都能让他们开心很久,但是很多父母却不愿意给孩子买,怕把孩子惯坏了。
其实是觉得自己赚钱这么难,给孩子买东西太爽快,实在不平衡,希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没有什么是那么好得到的。这就是心理学大牛李雪说的匮乏感造成的。
我见过不少父母,省吃俭用,油盐酱醋都买最便宜的,给孩子花钱也非常吝啬,他们不愿意消费,钱都用来攒着想将来给孩子买房和结婚用。小孩需要的并不是房子,他们的快乐来自于平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父母们往往无视他们快乐的需求,只觉得将来给孩子买房才是正事。
假设有这样两对父母:一对平日对孩子很大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及时满足,想玩什么,或者对哪方面感兴趣,父母都毫不吝啬地创造条件给予满足,给孩子各种新奇体验的机会,带孩子四处长见识,能够耐心对待,并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给孩子充足的无条件的爱;但到孩子成年后却撒手不管,不给孩子买房,不干涉孩子结婚的事情,不再给孩子一分钱。
另一对平时对孩子非常吝啬,除了学费和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外,别的能不给都尽量不给,孩子要也不给,还批评孩子欲望太多,不懂事,乱花钱。拒绝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视孩子的一切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存);但在孩子成年后,给孩子买房买车、操办婚事。
前者的孩子是在丰盈思维的观念下长大的,后者的孩子是在匮乏思维的观念下长大的。请问哪家的孩子,更快乐、更幸福?更有自信?哪家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成功?
你对待孩子,是哪种思维观念呢?
最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免费的。你有时间和底气来享受这些美好的东西吗?
最美好的东西,也都是稍纵即逝的,不要错过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