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有一副漫画,取名《最后的吻》。
画的是一位年轻妇人,抱着一个婴儿,来到育婴堂外。育婴堂一侧有只很大的抽屉,被她拉了出来,上面写着“接婴处”三个字。
那位衣衫褴褛的年轻母亲,恋恋不舍地抱着孩子,面对着抽屉迟疑不定。令人不忍直视的是,漫画的一角,画着育婴堂的墙角下,一只狗妈妈安详地喂着自己的宝宝,把它们圈在自己温暖的怀抱里,这个场景让人看后瞬间泪目。曾几时,人活得不如野狗来的有体面有尊严有力量?
近代时期的育婴堂,类似现在的儿童福利院。按收养规定,父母不与育婴堂里面的人见面。育婴堂的墙上这个抽屉可以两面拉开。外面的人拉出抽屉,把弃婴放入,关上抽屉,便生死不相干了。里面的人一旦发现抽屉里有孩子就抱出来养育。以育婴堂的这样简陋的条件,孩子们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这最后的一吻,该是怎样的无奈与绝望。年轻的妇人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才不得不做出这撕心裂肺的决定。
而丰子恺先生之所以画出这幅作品,是因为他曾在1934年的一天亲眼目睹了类似事件。徘徊的大人,婴儿咯咯的笑声,墙角下野狗一家温馨的一幕,让画家深受触动,回家后就创作了漫画,并不断修改,几易其稿,先后取名为“接婴处”“笑涡”“最后的吻”。
显然,这是永别的吻。育婴堂的孩子们,并不太可能如《红楼梦》中秦可卿那般幸运,她虽为孤儿,却早早被官员秦业领养,呵护有加,长大了还嫁入世代簪缨的贾府,自然她的故事背后还大有隐情。
但是如她这般尚且堪称幸运,却又何尝有过自主的选择。
动荡不安的民国年代,人的生命轻如薄纸,甚至不如野犬尚可相互依偎,也正是那样的乱世造就了随处可见的悲剧之花,从中诞育出诸如《最后的吻》这样在艺术史上闪闪发亮的画作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