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黑龙江,听老人讲,咱们这小县城又开始热闹了,许多街道开始堵车。这在平时,是绝对不可能的。全国各地的车牌都涌入了家乡,候鸟回家过年了。
与此同时,许多移民城市,比如北京、深圳,还有一些小移民城市,比如义乌,每到春节,人去城空。听一个义乌的朋友讲,现在出去购物,感觉特别不方便,因为好多店铺都关门,直到大年初五才能开门。
但更可怕的,不是春节期间的离开,而是人才永远地离去。例如义乌,这个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只有77万,而外来人口达143万,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移民小城市。而这么大的外来人群,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仅占1.7%,而且人才外流现象越演越烈。
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冷思考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对企业的失望。在看似光鲜的移民城市背后,却也有着不能承受的人才外流之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移民城市的人才外流?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爸妈会费劲心力,找人托关系,把我送进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孟母三迁”绝不是古老的传说,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环境学习。人才外流与学生外流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当一个企业绩效差的管理人员占多数时,好的管理人员都会辞职到竞争对手那去,当一个城市人才环境较差时,好的人才都会跳槽到好环境的城市去,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概是打工经济所呈现的常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薪酬水平与相邻城市比还需要提升。一个城市的薪酬水平过低,首先是制约着这个城市企业的发展。金华义乌的薪酬在浙江省内排名第九,竞争力不强。内地或相邻城市的薪酬水平已高于义乌,竞争力也不强。
第二,企业老板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才的认知还需要同步。作为HR,自然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在企业是多么重要,同样,企业老板也会认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但是,前者关注的是过程,即人才管理的体系;而后者关注的是结果,即人才创造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存量,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企业也好,一座城市也好,没有人才的积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不会提高。
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人无法理解,为何北京雾霾如此严重、交通如此拥挤、房价如此奇高,却还是无数年轻人向往的掘金宝地?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力量。在北京,你永远可以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上升的渠道,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果一个城市高层次的人才多了,久而久之,这些高层人才圈中的人才也会随之而来,那么人才的存量也会增加,企业的人才资源就会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企业的效益就会增加,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提升。
可是,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对人力资源既不懂,又不学,也不重视,人才招一个走一个,好不容易招来的人,因为老员工抱着做不了多久也会走的思维定势,自然合作会打折扣,人才流失也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这些离职人才的圈子影响力,会对整个城市人才引进带来负面宣传。
第三,相关软环境与互联网时代新人类的需求还需要改善。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没有好的软环境,没有好的引才体制,没有好的留才福利,哪来好的人才?这样的道理老板懂,政府部门也很努力,做人力资源工作的HR更有深切体会。
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不景气,企业生存危机加大,从微利可图到无利可图时,人力资本反过来就变成了人力成本,减员、减薪、薪福利就成了选项之一。
我认得一企业老板,天天最犯愁的就是员工的工资问题。工资都发不出来,这公司开得真没意思了。可是,就算是倒闭,也倒闭不起。奇怪的是,没有员工因为工资发不出来而离职。原因很简单,最起码,自己还有个工作,欠薪是暂时的,以后,谁知道以后呢?
这在我国绝不个案。对于员工而言,能发出工资的企业,就算是好企业。至于双休、年假、产假、姨妈假、宠物假,那都是别人家的企业。
双休日在我国实施了20年,有多少企业在执行?特别是移民小城市,能保持单休,已经算是福利比较好的企业了,有些企业对国家节假日也要打折扣。国家强制执行的“五险一金”又难倒了多少企业老板?
在我们还在大谈BAT、华为、京东等别人家公司的年终奖、年会时,回头看看那些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春节过后不知是否还能开张的公司,或许我们对又一年一事无成却尚还有工作的自己,能够稍稍宽恕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