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培根随笔》,为什么看这本书呢?那是在阅读吴军老师的《态度》时,吴军对女儿说:你现在阅读水平已经不错了,可以试着去读一读非虚构类世界经典名著,如果读不懂,那就多读几遍。于是给女儿推荐了一套“哈佛必读经典丛书”,其中包括《富兰克林自传》,以及《培根随笔》。
当时我就想,《富兰克林自传》我是早有耳闻,可《培根随笔》从来没听说过,既然二者可以齐名,不妨买来读一读。结果是读完一篇就不忍心放下了,58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几乎每句话都可作为至理名言,可谓传世经典。
后来我又了解到,培根家世显赫,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其妹夫是伊丽莎白的重臣伯利勋爵。同时培根自己也才气过人,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女王成为“朕的小掌玺大臣”,21岁就开始著书立说,名气很大,23岁就当上了议员。后来又接连被任命为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大法官。最后培根被接连三次分别册封为爵士、维鲁兰男爵、圣阿尔班子爵,可谓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另外,相对于法律和政治,培根在文学和哲学上的造诣同样深厚,《随笔》奠定了培根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散文家的地位,马克思则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就是这么一位既家世显赫,仕途闪耀,同时又在文学、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的人物,写的随笔文章里,到底在聊些什么呢?今天以《谈愤怒》一文作为代表,来看一看培根先生在大约400年前,是如何思考与表述的吧。
首先培根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愤怒是无法被消灭的,只能加以控制。
如果有人说要消灭愤怒,那只是愚蠢人的疯言狂语。面对愤怒,更高明的做法应该是:“生气归生气,但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摘自圣经)也就是说只能对愤怒加以限制,主要在程度和时间两方面加以限制。
接下来培根用三个观点说明如何限制愤怒。
一是,喜欢发怒的性格,如何才可以得到缓和?答案很简单,也别无他法,就是仔细考虑发怒的后果,它怎样给生活造成麻烦。比如“怒气就像倾塌的房屋,它在倒下的地方摔碎”,又比如“愤怒是一种低劣表现,出现在它所主宰的臣民、老、弱、病、妇、孺的弱点中”。怒气攻心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它表示轻蔑,而不是恐惧,这样才能掌控住自己。
二是,怒火中烧时,怎样平息 ,或者至少不要因为发怒而造成恶果?首先要分析发怒的原因,无非1、对伤害过于敏感,2、怀疑被人侮辱,3、感觉别人在揭自己的短。因此在这个时候,限制愤怒有两种方法,让自己由脆弱变得坚强,以及提醒自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间一长,就会心平气和。
至于怎样不因为发怒而造成恶果,主要做到三点,不可恶语伤人(宁可谩骂,切勿侮辱),不可揭人老底,不可撂挑子走人。总之,就算再发怒,也不能干出无法挽回的事。
三是,如何让别人发怒或息怒?要让人发怒,首先是在别人最急躁或情绪最坏的时候,激怒他们,其次是找到一切可能的材料来证明对方受到了侮辱(挑拨离间)。要让人息怒,则完全反过来即可:不要在对方急躁的时候火上浇油,不要让对方觉得受到侮辱。如果对方觉得受到侮辱,就尽量说明,一切只是误会、冲动或者其他原因,总之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侮辱即可。
这篇随笔一共才几百字,通篇读下来,感觉通畅淋漓,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句废话,同时行文结构又相当完整和严谨。感叹培根文字功底深厚的同时,又领略了他独具一格的见地。
400年前,整个世界民智尚未开发,就连培根自己还在相信“地心说”,人们都在普遍迷信各类宗教主义。在此背景之下,培根用非常超前的思想,给大众剖析了“愤怒”这一常见情绪,首先是面对它,不要逃避(光这一点,就足以领先当世几百年)。其次是分析它形成的由来,解读它的情绪发展过程,以及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对症下药,逐一破解,最后甚至还提出如何利用愤怒,去激怒别人,或者去平息别人的怒火,愤怒这一在传统宗教中被视作魔鬼的恐怖情绪,在培根看来,无非是一个实验对象,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着实叫一个妙。
读培根随便,常常有种在读笑来老师文章的感觉,文笔虽然完全不同,但是行文结构,以及“通篇没有一句废话”的特点,恰有同频共振的味道。正如吴军老师所言,如果你小说读腻了,阅读水平也不低了,建议去读读非虚构类文学经典,真的挺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