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流行学习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学过这一些文字之后放在什么地方呢?是放在背上,承载着守戒压迫自己?还是放在嘴皮上弄两句国学话到处吹嘘?还是放在脚下行动,有戒律而有所不为,有方向坚忍不拔而有所必为?还是放在心头,明心见性,省察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种学习者,全然的不同。
传统国学包括儒释道三家,释与儒的结合,始于白马寺,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与西游记中的两个人物有关。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儒学学者朱士行,也就是朱八戒: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西安北)出发西行。当时通往西域的旅途非常困难,他经过千辛万苦,度过流沙,克服各种因难,终于到达了于阗(今新疆和田),求得大本《般若》,共九十章,六十余万言。这里,我们看到真实的朱八戒,是中国的比丘第一人,是真的守戒,而又不远万里去西行求经,有方向有灵活性有戒律能吃苦,有事有业;
在西游记之中,这一匹白马,把经读到心里,换了自己角色与场景,来到了水中,羽化为龙。而寺前的马,只是把经书放在背上,放在嘴皮上,他虽然功能高大,背着的经书也众多,几千年过去了,他但是还只是一头马,安静地卧在那里,哪里也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