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险,而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待久了办公室,就觉得疲倦,视野也好似被限定在了一个框框里,好在可以时常出来走走,也不会误了正事。出来了,每天也按时起床,做些必要的杂事,东晃西晃,发现一上午还是跟平常一样过得很快,想要不浪费时间,就算没计划也得很有条理。
虽然这几天的下午也是稍纵即逝,用整段的时间集中做一件事,倒也颇有收获,有收获自然就很充实。来这个市场已经有好多次,多少了解了点它的脾气,也开始适应了它的气质,并慢慢喜欢它了。这是我第一次现场买货,想起几个月前初来时的惊叹,眼花缭乱和手足无措,此时已经少了许多生涩,这种进步不免让我感到很兴奋,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社会人了。
带着这种开心和一丝忐忑,我的第一天采购居然出奇的顺利,不久就买到了一大包令自己很满意的战利品,几家店的老板有不同风格,看在我买货的份上都跟我聊了蛮多,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尽是好奇心被满足后的欣喜。懂得了套路之后,事儿就好办多了,隔天虽然没买到心仪的货品,也得到了许多信息,信息至上的年代,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那天时间尚早,在地图上找到个24小时书吧,大概五六公里的距离,出了市场扫一辆共享单车,就向着目标出发了。还要感谢上次徒步,我现在对运动中的不适感已经非常坦然了,每次忍过去就会感觉非常爽,所以这些天,东来西去都靠一辆单车,扫一扫就走,竟然没有在交通上花一分钱。加上那天的时间点,傍晚还保留着太阳的余温,单车踩起来凉风习习,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那一刻滑稽地觉得,这下算是真正的放飞自我了吧,现在想来都要笑。同时又忍不住想,这样生活真好,待在办公室也好,去逛市场也好,或者像现在这样去找一个陌生的地方消磨时光也好,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且都是在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领域,真有种随心所欲的味道,快哉快哉。
很快就到书吧了,地方不大,也不太有情调,只是有了几个书架的书,就自然很有氛围了。走到一个书架前,就看到好多哲学书,心想难道自己真和哲学这么有缘,只是那时的心境,就想找本轻松的书看,于是就拿了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不厚,故事很有意思,两个多小时看了半本,看到他们夫妇在牛津上学的那段时光止,有许多地方让我非常动容也有种深深的相映感。比如她跟着钱钟书去牛津读书,因各种原因她放弃了自己的学校,只是去牛津做一个旁听生,没有课业压力的她,一向觉得自己文学素养不够,便在牛津图书馆细细地读了许多典籍,她说如果钟书有时间跟她一样读书,一定比她的收获要大很多,字里行间都是她对他的爱和欣赏。那时他们一开始寄住在别人家,因只有一个房间,每次有客人来,她都得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牺牲好几个小时看书的时间,虽然钱钟书说他们都不会做饭,还是将就着吧,毕竟生活有人照顾,她还是坚持去找了另一个住处。后来钱钟书也很满意,他们学着做红烧肉,逛超市,晚上面对面读书,闲时出门散步,都是找没走过的小路走,当她说他们喜欢那样去“探险”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动。她说上学的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快乐的回忆。合上书的那一刻,也是我觉得自己最快乐的时刻之一。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说他们仨的生活都过得很平凡、很简单、很单纯的时候,真的给我很大的力量。
真实的生活一定是平凡的,满足感、幸福感来自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是对生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旅行不一定要去远方,家门口的小径也是另一个世界;社交也不一定要在推杯换盏中,打开一本书,就能走进一个人的心里。看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生,更加确定了这点,只有精神世界的丰盛才能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只有心灵的对答,才能使无论什么样的感情都历久弥新。往后的每一天,希望自己踏实走好每一步,在不断探索中感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