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与“法”两家学术流派,有着至关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见孔子是一个“恋旧”的主儿,他主张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相信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孔子曾把自己比作殷初的一位从事社会教育家的“贤大夫”老彭。
儒家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文明在退化,古代才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期,只有回到古代才能打造理想的国度。当代一票人的主要使命就是“拯救”,而不是千方百计的破坏现有礼制。
法家,作为先秦各哲学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对儒家的“守旧”和“拯救”观点,一直以来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儒家的“历史退化观”。
法家认为,古代少有征战,人民生活自足自给,那是因为古时候地广人稀,人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期待不高,没有征伐的思想动力。正所谓“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同时,法家对儒家的“拯救”观,也是里外挖苦,《盐铁论》称“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意思是说,鲁哀公喜欢儒家,我看也没有强盛哪去,反而鲁国国力削弱了不少。
韩非子曾说:“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可见,法家主张创新、创造,认为要推动社会,不能因循守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治理当下的社会。正如商鞅所说:“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法家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是说法的作用就是要制定一套规则,约束百姓的行为。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君王只有手握法杖,充分发挥法律的“定分止争”作用,社会才能太平。
对比儒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中,用“仁爱”的方式“拯救”社会道德秩序,法家却主张用“严刑峻法”的方式再造一个新的国之行为规范。
二者谁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呢?
其实,纵观春秋至战国、战国至秦朝、秦朝至汉朝,乃至千年封建王朝,不同时期的当政者,都不约而同的运用“儒”与“法”相结合的配套方法治理国家。
韩非子为了结束诸侯割据的动荡局面,提出来一系列法治观点,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一统六合”后,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但自汉以来,历朝各代基本上都是施行“实法名儒”的统治策略,一方面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使百姓处于“仁和礼”的道德约束之下,放弃暴力手段;另一方面却用法家的“权、术、势”手段来巩固政权,统治国家。
所以,虽然各个封建皇朝都提倡“独尊儒术”,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之中,真正起积极作用的还是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