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除夕年前,应平和黄兄荣才约,邀余写林语堂与«浮生六记»的文字,大概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我重读了«林语堂自传»和«生活的艺术»。从心而论,我甚喜欢语堂先生的文字。大概是从初中开始,我好奇鲁迅先生所说"落水狗"的文字,于是乎寻来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杂文»,进而又读了林语堂和周作人诸先生的文章,颇为喜爱,不忍释卷,自此记得了历史上竟有那么多"放荡者"如此有趣: 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李卓吾,王阳明,金圣叹,李笠翁,沈三白…也了解了另一种雅致生活,可以和人的生活贴合,与他者生命相融。
这不禁令我忆起我的童年,幼时并不太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只觉得那些日子未曾逝去,可仔细想来,却已久远无返。而今留下的,依然是那些浸透了对生活乐观面对的片断。 如幼时父亲和他的好友们,尽管生活艰难,但闲暇之余,在我家里茶会或河畔雅集,随兴拉一段弦乐,清唱几曲,兼议文史。我从旁听闻,似乎旁若无人的玩耍,竟然绵续影响至今,却是我的生活意趣。那些清唱拍曲的声韵,似绕梁余音般,在我内心深处,久久回旋。
年届不惑,日益面对这嘈杂芜乱,毫无头绪的世情,每有纷扰,便愈期闲情,慨叹逸致难求。也就更多地体会到语堂先生的诸多论断里,其核心就是生活的艺术。而生活艺术的核心,乃对幸福的体悟与实践,分论之,余以为就是个体意趣,就是生活美学,就是生命信念。甚至曾有段时间,引为口头禅,却每每被忙碌慵懒抵制,不免一败涂地。因之,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
然而,竟如语堂所言: 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在在落实的都是当下的人生,并无过多虚妄的想象,顿生幡然醒悟之感。自我,父母,爱人,子女,正是我们生活的基点,他们的幸福,或者说与他们一起的幸福,皆与当下的感觉有关,没有当下的幸福,所谓的快乐,不过是个虚幻的梦,意趣美学信念也会崩塌。反观自己,不免背后出汗,深以为之前也是中了自己执念妄想的毒,今晚,需要重新整理,去体验,感悟,传达即刻的幸福。活出自己生活的艺术。
2016.2.10 -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