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这里吃的第一餐就是火锅。一家网评比较好的老火锅,我们去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七点多,人很多,需要排队,幸好前面排号不多。老板很热情,迅速给我们排上号,邀请我们在大厅一个角落坐等。一进去,就是一股浓浓的辣味,我们接二连三地打喷嚏。看来,我们习惯这种火辣,还需要一点适应。
点菜时,我们很有自知之明地选择了微辣,同时点了很有特色的九宫格。原以为九宫格是一种锅,等到服务员在一个大锅里放上一个横竖交错的架子时,才明白所谓的九宫格就是这样轻轻放在锅里的。火锅的碗底调料很简单,就是大半碗清油,其他可选的只是蒜、葱和香菜,不像平常在别处吃的火锅有各种各样的配料,这里的火锅所有的调料都在那锅汤油里。据说这里的人常吃火锅却不上火的原因之一就在这碗清油里,清油配热锅,实在是一绝。我想要么是以前在别处吃到的川味火锅不正宗,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做了一些变动。所以,起初我们吃起来除了辣总觉得没味,后来等汤汁的味道出来,就越吃越好吃了。一餐火锅下来,连头发丝里都是那股浓厚的火辣味道,看来火锅这种东西影响力真大,应该说影响也很广,不管哪一派火锅,大部分中国人都热爱。
因为好奇,我百度了一下九宫格火锅的由来。据说九宫格火锅应该是重庆最早的火锅,但和高大上扯不上什么关系,原本只是在锅里加上了一个井字形的隔栅而已。而之所以将火锅分为九格,最早的缘故是为了好算账。当时在两江会流的朝天门,小贩们把一个锅分成了九格以便不同的食客食用,顾客想吃多少就多少,想吃哪格就哪格,完毕按照格子数算钱,便宜实惠。后来九宫格就这样被保存和流传下来。吃九宫格火锅还有一些讲究:中间格火力旺,不适合久煮;旁边格火力稍弱,但是均匀;格子的角上火力最小,比较适合炖煮时间长的菜品。看来,每一种美食都是一种文化,火锅这种美食的起源就是与当时重庆这种码头文化分不开的。
重庆人爱吃辣,这一点应该全国皆知。几乎整个街道都充斥着一种浓郁的火辣味,连早上的早点常见的都是小面酸辣粉等等,无一例外,都少不了辣。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辣,这个我也做了一点功课。这跟当地的气候有一定关系。南方的气候湿气重,人们自古养成吃麻辣可以去湿驱寒的习惯。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因重庆多阴湿气候,气流不易流散,麻辣食品则是化湿的好东西, 所以长久以来养成吃麻辣味的习惯。
可能这种火辣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重庆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先说一件小事。第二天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家串串香,在之前的印象中这种美食都以串食材的小木签的数量来算,直到结账的时候看到服务员把一堆木签子往称上一放,才恍然大悟,这里的串串居然是论斤算。重庆人的豪放爽快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也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智慧。因为没有深入地与当地人打过交道,仅从这几天的一些所见所闻,我觉得重庆人的奔放至少体现在两点。一是穿着。都说重庆多美女,的确不错,这方水土养育出很多美女,大街小巷都可见她们的身影。这些美女十分敢穿,除了小年轻,甚至不少约摸五十加的长者,各种颜色各种款式都能在自己身上一试,也十分敢于秀出自己的好身材,虽然有些搭配不能说时尚,但时尚这事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哪天也就成了时尚。相对于不少衣着保守的地方来说,这里的人在这方面确实大胆奔放。此外,不管打扮得多时尚的人,转过身都能端上一碗酸辣粉,往旁边一坐旁若无人地开始大快朵颐,更有甚者端起碗一边逛一边吃。二是语言。据我观察,重庆话虽多有尾音,但话语精炼,语速不是很慢,所以多了一些干脆少了一点温柔。拐弯的音比较多,语调多往上走,所以听起来有很强的音乐感,很容易给人一种热情激烈的感觉。此外,他们的用词大胆而有意思,比如说“老子”这词,男男女女都能用,老子跟儿子能用,儿子跟老子也能用,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句口头禅,更注重感情而非词意。
火辣的美食,奔放的人,这就是我对重庆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