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也曾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

零七年,十八岁的我,刚高中毕业,怀着懵懂的心情,叩开了大学校园的大门。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也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那真的是出远门,从浙江到山东一千多公里,拖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然后转了好几趟车,终于到了。

内心的想法是,终于离开家了,我自由了。

就像书中的少年,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地奔跑了起来。

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是我们踏上人生列车的站台。

我们不知道前方的终点在哪,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人情冷暖,和残酷的现实摧残。

一直以来,余华老师的每部作品都备受读者喜爱,他本人也因犀利幽默的言论和与年轻人的共情,被爱称为“潦草小狗”。

他专注于书写人在残酷世界中的命运这一主题,被读者戏称“把悲伤留给读着,把快乐留给自己”。

这个乐呵呵的小老头总是在写尽世间的残酷后,仍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就像喜欢他的年轻人所说:“世界漂漂亮亮,潦草小狗缝缝补补。”

很多人认识他可能都是通过《活着》,包括我自己也是。但还有一部同样重要且深刻的作品,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之后的余华。

这本书就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老师的成名作,也被认为是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原点。28岁的他,写出了18岁时鼻青脸肿的自己。

这篇小说以一个精巧的寓言呈现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普遍状态。写出了外在世界的不可理喻,它充满了背叛、荒谬和残酷,但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就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归宿。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踏上旅程,寻找心中的‘旅店’。然而,这一路并非如他所想的那般美好与顺畅。

从汽车抛锚到苹果被抢,从司机的冷漠旁观到最后的孤独无助,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荒诞而又现实的挫折。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对成人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促使他在迷茫与痛苦中逐渐觉醒。

满怀憧憬地踏入社会,却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荒诞描绘,更是对内在心灵的深刻剖析。在挫折中逐渐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这种成长虽然痛苦,却是必经之路。

书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是我们多少人十八岁的缩影。

书中说: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

就像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虽然会遇到很多人,但没人会告诉我们,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知道答案。

书中说: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当被生活打的鼻青脸肿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能有一个让内心温暖的地方就够了。

心安即是归处。

正如海明威所言:“生活可能将我们击倒,但我们选择重新站起。”

小说中的少年,在遭遇重重挫折后,并未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在痛苦与挣扎中逐渐觉醒,学会了面对现实,勇敢前行。

曾经的自己,也渴望着毕业后能有份安稳的工作,令人满意的工资。但屡屡碰壁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奢望,能做的只有随遇而安。

如果不是毕业后拿着三千块钱的工资,却干着全年无休的工作,就不会让自己明白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曾经的经历,也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读着这本书,就想起曾经的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的旅程,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没伞的孩子,只能自己努力奔跑,就算跌倒,也要学会自己站起来。

生活打不倒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年轻时遇到什么,其实都不可怕,每一次的挫折,都是让我们成长的经历。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因为除了时间,没什么好失去的。

所以,趁着年轻,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鼻青脸肿。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