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这个节日并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是舶来品。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发起人是安娜·贾维斯。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贾维斯写信给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教堂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后经过香港,广州等地的商家不断的推广宣传,现在该节日在年轻一代人(40岁以下)中知名度非常高,这个节日,与其说是感恩,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不如說是商家发动的又一轮割韭菜的市场营销活动。
坦率说,我并不反感母亲节这个节日,我也没有严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洁癖。据说山东邹城正在推动成立中华民族自己的母亲节,是根据“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来推举出孟母适合做中华民族的好母亲的典型。孟子作为我国的圣人之一,之所以取得后来的成就,与他的母亲的早年教育与养育有很大的关系。孟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她连续搬家三次,只为给孟子寻找一个适合的成长环境。每年农历四月初二是孟母的生日,故希望把这一天作为中华民族自己的母亲节,但迄今为止,除了民间部分地区有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外,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加持与推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的母亲是1949年生人,与新中国同龄。她因为家庭的原因,非但没有享受到新中国成立带来的红利,反而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母亲不识字,在云贵高原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辛劳一辈子。她最远的地方就是去过我打工的地方---广州,但因为不习惯当地的生活习惯,最终还是回到老家。母亲的个子很矮小,身高不到1.5米,体重不到40公斤,年轻时由于终日辛劳,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导致年老后罹患一身疾病。2019年冬天因为一次摔倒导致所有的疾病都爆发出来。脑梗,重度骨质疏松,三级高血压,胃溃疡,尿结石,肾积水等,经过治疗后现每天只能勉强缓慢行走,且需要拐杖与轮椅伴随。记忆力下降,许多事情都记不住,最典型的是连什么时候吃的饭都搞不清楚。我一直说要给母亲制作一张随身携带的电话联络卡,方便万一她外出时不记得家能够得到外人的协助,与我们联系,但一直没有完成。
母亲给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生活中尽可能“谦让”;另一个就是凡事都希望能自力更生,不给别人添麻烦。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餐桌上就餐时,母亲总是先把好的,我们喜欢吃的让给我们吃。母亲因为身体原因,现在除了生活勉强能够自理之外,已不能操持家务。但尽管如此,每次吃完饭,她都会借口说,我想活动一下,一只手杵着拐杖,一只手还力所能及的收碗筷。哪怕我们不让她做,她都要坚持做。
晚年母亲遭受病魔的折磨,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经常在夜里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偶尔半夜我醒来听见母亲的脚步,心里也是莫名的难受。她老了,生病了,生活质量下降了,尽管活着,但活得很不舒服,相反更有许多不如意。每当她听见我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父母去世,她总会念叨一句,为什么死的人不是我?母亲也不知道什么母亲节,她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假如说她知道母亲节可以收到礼物,收到祝福,我想,她或许会说:“儿子,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早日结束病痛,安详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