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两个国家的内陆城市,巴尔干地区的第三国黑山之行,首先选择沿海古城科托尔。
巴尔干地区出行大多靠大巴,从波黑的莫斯塔尔到科托尔,陆路同样如此。班次不多,我们早上七点出发,到达将在下午的四、五点。
途中,休息。司机较之前休息多说了几句话,还比划着,我们一脸迷茫。这一车人,只有一个长着国人脸的女子,上前搭讪,说会休息半小时再启程。
我们手里还有些波黑的货币,马克。备用,不至于在波黑境内上一个洗手间,没钱而尴尬。话说,上一次洗手间,花上人民币好几元。我俩把余下的钱,点了咖啡,坐下等候着,那位女子和老公在邻桌也坐了下来。咖啡上来时,她热情地邀请我俩坐在同桌。言语间,问起我们的行程,我给她看了用APP做的行程规划,她很好奇。尽管我们说着中文,她有所不知,而她说的中文,我们听着不流畅,才知她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中文是试着学的。对于她的年龄,我难把握。她是和土耳其籍的老公一起旅行。我老公竟然说起土耳其的负面信息,真的很会“聊天”。她跟我们约定,下车就和我俩一起走,同住一个旅馆。
跨国行,办理出境、入境是必须的。对于我俩,既无美签,也无相关的申根签证,但只要带着邀请函(在之前文章已写过)即可入境。
我们看到了亚德里亚海,车沿着海岸,曲里拐弯。海湾,停泊着许多游艇,也有大型的邮轮,科托尔到了。古城是亚德里亚海岸边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的老城之一,列入世界遗产。
在古城的正门,有一服务中心,可以免费领取中文版的城市地图,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呈三角形展开的古城,并不大,逛一圈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主城门坐落在老城西侧,一旅行团队刚巧经过,我俩蹭听了导游的介绍,那门上刻着的是一句铁托的话。经过这里可以直达武器广场,这座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四周是店铺、餐馆、咖啡屋,狭窄的小巷,错综、蜿蜒,岁月碾过的石板路光滑发亮。小小的古城,有三个古老的城门、十多处的防御要塞、二十多处教堂、修道院、宫殿,还有二十处的像法国剧院、威尼斯军营、钟楼等公共建筑和机构。一抬眼,一转身,面对的可能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
在古城的正门附近,有一个集市。见到生火腿肉,他迈不开步。一番比划,店家很利索的削了一片递给老公,他竟然直接往嘴里送,真惊到我。晚餐时我竟然也吃上,可一想到是生的,又忌口了。老公说,家里吃腌制的蟹,不也是生吃的?市集,热闹,也是烟火味十足,来点诗意就不妨去渡口附近的自由公园走走,一片林地,环境优雅,鲜见人群。
科托尔老城北侧还有一条河流,我去过两次,断然不同的体验,原本温顺的河流在雨水的纵容下,激情满怀。沿河还有一由威尼斯人规划的防御工事,一直延伸到了险峻的山脚下。
依山而建的古城,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城墙。长度约为4.5公里,修建于几乎是垂直的峭壁,费力爬上,海湾全景及古城风貌尽收眼帘。上城墙,常用入口,付费八欧元。有人起早摸黑就省了钱,因为收费的人没上班,入口处也没有我们惯常见到的像模像样的建筑。
那天行走中,无意间看到有一条小道可以攀登,一阵惊喜。计划不在这个时间段里的行程,没有穿着合适的鞋子,羊肠小道又陡峭,老公惊喜的摘了几个野生石榴后就下山来。后来的几天,我们还是没从别处上去,因为下雨、路滑,安全第一。
来到黑山,人们大多流连于科托尔一带海滨区、亚德里亚海岸区和五个国家公园。国家不大,可以选择某一地作为常住,每天来一个周边游,我们就在科托尔住上三个晚上。
考虑到视觉会疲劳,科托尔一带海滨区,我们只选择了包括科托尔、佩拉斯特和里桑的内海湾。
佩拉斯特和里桑一日游,有人选择骑行,我们则是公交出行,十分方便。
里桑,是一个在罗马时代就有人居住的小镇,现在也成为一个度假地。慕名去参观著名的马赛克博物馆。购票入内,馆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很是友好的冲着我俩笑,遗憾的表示没有中文的图文介绍。
空旷的博物馆里,钢棚下是残壁断垣,地面的马赛克拼成的图案,大多残缺不全,在陈列的碎片中,一张卧像比较完整。阿拉伯数字让我知道其历史的年份,而那些文字,只能拿着手机,对着宣传栏拍译着,着实费神。
几站地,相距不远的佩拉斯特是一个雅致的小镇。曾经被威尼斯和奥地利统治,依旧绰约或已然废弃的宫殿和豪宅印证着曾经的美丽和繁华。钟楼、教堂、临海而建的红顶建筑、海滨大道,海浪拍打着游船,闲适的游人,动静相宜的一幅画卷,缓缓的展开。只是天色阴沉,色彩打了折扣。
小镇面对的海面,有两个袖珍小岛。在钟楼下的海边找船上岛。一个人往返五欧元。目前只开放其中的一座,岩上圣母岛。传说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岛屿只有一小块石头露出水面,是渔民们出海时一块一块的堆积岩石,逐渐扩大至足够的空间而建造了圣母教堂。
这座巴洛克教堂的内部颇为精致,穹顶、坐像、画的材质、意境让人仰慕不已,生活场景的日常物件、航海器具、监狱、枪支,很是翔实,不虚此行。
滨海大道,有许多餐馆,我们边吃边观景。这一餐是三国行中最贵的一餐。
黑山在亚德里亚海岸区有几个城市,布德瓦就是其中之一。
布德瓦有新、老城之分。老城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科托尔不大,它更小。有人安排紧凑些,就作半天游。
撑着雨伞出门去车站,候车时结识了一位来自重庆的年轻女子。一个硕大的背包,罩着雨披,手里还有一个小包。这一次旅程已在路上两个多月,去过印度,下站是阿尔巴尼亚。印度可安全?她说,没有什么地方有绝对的安全,网上的信息不可全信。去看看吧,真不错。她的下站,曾经就在我这次行程之中,可惜最后还是给取消(之前写过)。
下了车,雨大、风大。穿过新城,来到海边,风更大,撑不了雨伞,便留在屋檐下。她订了青旅,这雨天玩不了,干脆去下站。借我的手机(我有流量)取消了订单。又比较了如何取道、转车更方便、更价廉。说话间,很是娴熟地吸起烟,我竟然不知她如何点燃的。
雨小些,分道扬镳,各自安好。
海边停泊着大小不等的游艇,简单,也有豪华,都不见到人影儿。显然这样的天气是出不了海。当我俩走近古城边,雨停了,海浪仍不甘罢休,咆哮着、簇拥着奔向岸边。六十岁的中国大叔如同稚子般的天真无邪笑着、跑着,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呈枪状,对准海浪射击。
圣衣万教堂,建于威尼斯统治时期的基督教堂,所在的地方是布德瓦老城广场。相邻的是圣三一教堂,教堂的顶上有三个编钟,以红白条纹的砖石装饰教堂的正面,这是1805年建造的意大利风格的东正教堂。
城墙博物馆,是需要购票才能进入的。很小型的博物馆,有餐馆,也有一个比较奢华显得落寞的书房,或称作小型的图书馆?登上城墙,视野开阔,远处的山,海中的小岛,惊涛拍岸,心潮澎湃。沿着石阶逶迤向上,教堂近在咫尺,布德瓦老城全景尽收。
老城的沙滩也是出了名的,只是天气不好,季节也不对,只能放弃。布德瓦的标志性雕塑—跳舞的女性,就在眼前,却不能亲近。海浪不断的涌来,气势磅礴,甚是壮观。
误入一建筑,楼下有图片展览,舒适的沙发。上楼去,有大厅,人见多。喝着、聊着。恍然大悟,这是一家酒店的大堂。
从老城去新城的公交站,得走上一段路,途中见到餐馆,门前的广告牌显示的菜品、价格都诱人。
我们还是被广告蒙骗,图片上的量并不多。上来一盘拼盆,吓着,不吃已饱。肉肠、串串的五、六种肉,刀叉放在盘中也见小。煎鱼的份量,在我们城市可以分三盆。然后是下面垫着大块鱼排的炒饭。偷着乐,打包走人,晚餐在旅馆的小厨房里加热吃了。
入夜,去逛古城,吃了冰淇淋。又落座,他鲜啤,我咖啡。一边,塔状的装置,火苗往上窜着。我们在黑山还有一天的行程,有些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