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去年接受采访,指责别人恶搞《西游记》,是破坏了西游文化。结果,在网上他自己也被骂了。
众所周知,《西游记》成为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经历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后,方得到大众认可的。一部文学的经典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巨大,它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也非常复杂,并不是谁能三言两语就概括的,也不是某一个艺术家能限定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
我们承认,六小龄童老师是一代艺术家,他继承先辈遗志,一生致力于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的舞台再现,但就算他真的抓住了孙悟空的精髓,但以此来解读《西游记》,还是有不足之处。而八六版《西游记》作为一代经典,影响广泛,但也不见得就是最完美的解读。如果六小龄童以自已及八六版《西游记》为标尺来衡量和反对别人从别的侧面进行别的解读,那么,艺术还有什么进步空间呢?网上对六小龄童的不逊之词主要也是针对这个说的。
这件事让我想起在《百家讲坛》听到的一段故事。当年,玄奘法师在长安译经,有另外一个僧人从西方也取得一些经卷来到长安,结果让玄奘的弟子赶了出去,连长安都不让呆,这就是党同伐异,挺不地道的。你玄奘应该想一想,自己当年去印度的那烂陀寺求学,人家那烂陀寺的那些印度高僧并未把你当外人,也未把你赶出去,你为什么就容不下别人呢?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我前几年听龚琳娜的《金箍棒》时的情形,说实话,我不喜欢龚琳娜的风格,当时就希望孙悟空赶紧从花菓山出来用金箍棒打死这个妖精,免得她再祸害其他经典。
但是,通过这几年精读《红楼梦》和手书抄写《金刚经》,我改变了想法。
一部经典,大家都有解读它的权利,至于他解读的合理不合理,观众自有判断。一时的观众给不了结论,放到历史里去,终究也会有结论。文化领域,争论是常态。就算争论地打破头,也好过一言堂下的默默无语。
在我看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及去年巩俐版的《三打白骨精》,人家都是教导世人要向善,人家也没破坏了唐僧和悟空的形象。这样的深度挖掘,应该值得肯定。
有人说,六小龄童老师并没有指责周星驰,只是指责那些准备恶搞让悟空与白骨精谈恋爱的,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多大区别,以六小龄童老师的标准跑偏了五十步的不该笑,跑偏了一百步的也不要笑他。
《西游记》是一个宝藏,希望有才华的文学家艺术家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动用现代技术进行更完美的展现,如果哪一天我们出了一部3D的《大战狮驼岭》而冲击了奥斯卡奖,那才好呢。
所以,六小龄童老师也不用担心什么,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一条路,有些事不是一时一事,过三五十年再说。”就是嘛,让他们恶搞去。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是魔是佛,亮出来看看。如果一份恶搞一份垃圾的解读就能破坏了一个经典一个文化,那么这样的经典这样的文化就没有那么厚重了。
《西游记》有这个自信,希望六小龄童老师也有这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