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我好像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框架里,小时候是父母家庭,大一点是老师学校,再后来是朋友,是喜欢的人,是多少年来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里。看到学习好的同学被家长老师夸赞所以努力学习也想要这种夸赞来满足自己的虚荣,看到身边的情侣甜蜜的样子所以也想要这种幸福的爱情,看到电影里那些忠肝义胆的兄弟为了彼此两肋插刀也想走一遭这样的年少江湖,看到富有的人的生活多么精彩充实所以也想要变富有,看到朋友中有人找到一份让我们羡慕,被社会认可,被长辈们称之为荣耀的工作所以也让自己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二十多年被动或主动的学习已经让我有了与“人类是群居动物”这一基本准则不相斥的思想体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独立的人了呢?在保证自己不被称之为异类的前提下,我是否可以做自己了呢?
喜欢即为喜欢,不为得到对方,不为取悦对方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为填补自己的孤独,不为让对方尽满足自己的义务,不为那缥缈的虚无的未来。拒绝像那些看似看清后退出的人一样,也拒绝像那些以为绝望后妥协的人一样。
理想即为理想,不为取悦社会,不为取悦他人,不为让自己安逸,只因为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想完成的事,无论如何都想要达到的高度。这过程中,守住始终如一的底线。
生活,“生”即为物质保障,“活”即为精神食粮。人类进化史大抵是以生为主,而活为辅。我有幸出生在一个“生”发展较为饱和的衣食无忧的年代,又恰好处于一个有父母在上顶着大梁无忧无虑的年岁。所以有些天真的过于追求“活”的意义。初而为人,我不会回避自己曾经犯下的错,也无意追悔耿耿于怀。我会尽我所能避免过失,但不畏惧过失,只是在每一次过失之后一定要让自己有所得,若非如此,我必不原谅自己。
如此,今后,我将尽量保持自我与外界的平衡,在此平衡中又尽量追逐真我。保持“生”与“活”的平衡,绝不容许自己在此间偏袒导致我幼稚或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