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正如梁思成见到山西应县木塔后写给林徽因信里提到“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种感受贯穿着我在山西旅行的全程。绝对的震撼、惊艳,久久回不过神,迟迟未能下笔,总觉得精彩纷呈,不知从何描述起,又生怕描述的苍白无力,不及现实万分之一。
过了大半年,决定还是慢慢开始写吧,不然这么精彩的旅程怕是再也不会记录了。有句话叫“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来了山西真的会震撼于山西历史建筑保存之完好、数量之庞大、历史之厚重,满足了我对中华灿烂悠久的文明的幻想和了解,为什么这么宝藏的地方早一点没发现呢。
在山西,随便一看都是辽代金代,我甚至在一棵古树看到了周朝,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有点拿不出手的意思,元以前早期建筑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山西,雕梁画栋、建筑精美、雕塑细腻,宗教、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度;在山西,没有新漆,没有新瓦,没有被现代审美改造过,山西古建筑的朴素却极为可贵;在山西,夏天凉爽、物价便宜、人们热情,又有凉粉、刀削面等各种我这个北方人热爱的美食,生活节奏慢而舒适。
这次先去了太原,参观了横跨几千年历史、雕塑精美、建筑壮观的晋祠,又驱车向南直接到了晋商代表民居的乔家大院,离开乔家大院不远就到了平遥古城,古城墙保存完好、古建筑众多。参观完晋南地区,又坐高铁到了大同,惊喜不断,看到了庄严精美、富有想象力的云冈石窟,看到了巧夺天工,嵌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悬空寺,看到了直耸入云霄、壮丽震撼的应县木塔,又参观了古朴宏大的辽金古庙华严寺和善化寺,这两个寺庙绝对是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寺庙,还在大同城墙上看到了北方苍凉大气的日落、在太原古县城鼓楼敲了牛皮大鼓。
(一)直耸云霄的应县木塔
几乎全程都是高潮,处处都是惊喜。如果硬要排名的话,那应县木塔绝对第一。这个景点估计很多人没听说过,我也是曾经读过林徽因的故事,了解到他们考察应县木塔的事,对这个塔还是抱有希望,但我老公觉得只是一个塔而已,差点从我们的行程中删除。严格来说,这个地方不属于大同,是旁边的一个市,只是离云冈石窟不算远,就开车过来了。
当站在塔下的一刹那就会觉得这一趟来的太值得了。我们被震撼得不禁屏住了呼吸,仰头望着眼前这座木塔,这座直插云霄的辽代木塔,这座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相当于现在的20层楼高,经历了1000多年风雨,不费一钉一铆,却屹立至今。突然明白了李白诗句里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们绕着木塔走了一圈又一圈,从不同角度观赏着它。应县木塔不仅古老,更是精美绝伦,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造型古朴典雅,古人对美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天下着小雨,四周寂静,广场空旷,此时的木塔真如一层匾额上所书“天柱地轴”一般,拔地升起,大气磅礴。我们站在塔前,欣赏着塔身,研究着历朝历代的牌匾,不禁有种穿越而来的感觉,与这木塔、与这木塔上的铃铛、燕子融为一体,沉浸在这古朴庄严的氛围中。这千年的风雨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只有木塔见证过,我们只能从楼上的牌匾窥探一二。赫赫有名的“释迦塔”牌匾,是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所题,证明了应县木塔的真姓名和出生年月,明成祖朱棣在这里写下“峻极神工”,一百年后他的子孙正德皇帝,极具个性的一位皇帝竟然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作战,给鞑靼不小打击,登塔宴赏群臣,题写“天下奇观”,而后出现的“天宫高耸”、“永镇金城”牌匾,都是为清光绪各年间的应州知州所书。
更让人敬佩的是古人的智慧,应县木塔屹立1000多年的秘密还在于精巧的设计。中国建筑史大家梁思成所言:“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木塔明层夹暗层,形成了刚体结构和柔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每遇大地震,这种结构便会将巨大的冲击释放掉,经历了40多次地震,其中包括烈度8级的怀仁地震和7级的灵丘地震,却依然没有损毁。而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应县木塔1000多年无火无灾。
只是较为可惜的是,因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应县木塔被炮弹击中,又加上修缮方法不当,木塔有倾斜的迹象,只能参观一层,不能上楼参观,也就无法感受到更上一层楼见到的大气。但在一楼参观已经足够,登上台阶走进一楼,看到了巨大的释迦牟尼塑像,当时参观的时候已接近黄昏,佛像威严屹立,昏黄的光线显得更加庄严,仿佛真的在注视着我。这尊佛像与众不同的是,它带了契丹人的特色,留了绿色的胡子、戴着耳环,一个久远的民族在这如今看来有点萧条的县城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天渐渐黑了,到了要走的时候仍然意犹未尽。舍不得这壮美的建筑,更舍不得离开这一段千年历史。
(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
悬空寺,也被我列入山西必去景点,也成了我这一行程中最大的遗憾。早就看过悬空寺悬在半空之中的图片,决定要一看究竟。前一天在云岗石窟的时候,老公说没预约上悬空寺的登寺门票,比他想象中难。我当时就特别生气,真有白来山西的感受,边看云岗石窟边伤心。但第二天还是来了,虽然无法登上悬空寺,细细品味这绝妙的建筑,远看也算来过。
我气呼呼地来到恒山下,看着远处人群沿着台阶登上悬空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和一群无法登寺的游客在入口处聚集,抬头望着悬空寺,真是天上宫殿,几间大殿就直直地建在半山腰地悬崖峭壁,一半的建筑都悬在空中,只有几个大木柱支撑着,有凌空欲飞之势,让我不禁为寺庙担心起来,也佩服古人的智慧。这可是建于1400年前的北魏,到底是怎样的巧思妙想,怎样的鬼斧神工,李白也参观过悬空寺,山脚下还有他题的“壮观”二字。
从远处看,这倒真是一个神仙所在。深居恒山、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可以吹着山谷的清风,看着手边的云彩、脚下的清流,如果说神仙没住过我还真不信。真想登寺感受一下奇骏险要。据说这是儒释道三合一的寺庙,也是是国内现存的唯一此类建筑,供奉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尊塑像,建筑上也是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
远看真是让人更迫切地想登寺了,只能扫码用旅游景点的望远镜稍微窥探一下寺里的建筑,稍微舒缓下遗憾。何日能登悬空寺呢?
(三)古朴厚重的善化寺和华严寺
从没想过寺庙可以这么震撼。以往陪长辈去寺庙,无精打采地看看大雄宝殿的大佛,打着哈欠看着烧香的人群,走一圈觉得哎呀好累,我要坐一坐。但这次,去了大同市区的两个寺庙,彻底扭转了我对寺庙的认识,如同醍醐灌顶般,发现了寺庙的美,止不住细细品味,慢慢观赏。
两个寺庙都建于辽金时期,位于大同老城区,不论是寺庙建筑、雕塑都是数一数二的。每一个都值得好好写一篇,把他们两个放一起写,也是我想偷懒之故。
先说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善化寺,心中绝对的NO.1寺庙,竟然还只是4A级景区,还是免费。本来是先逛了华严寺,再看到旁边有个善化寺,就想着反正免费,顺道逛逛。没想到这一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走入寺庙的山门,四大天王高大威猛,已预示着寺庙的不凡。待走过三圣殿,到了大雄宝殿门口,一种宏伟的气魄扑面而来。怎么会有规模这么大的大殿呢?宛若从梦境中走来,出现在我的梦境深处,古老雄伟的寺庙,神秘粗犷。与其它古建筑不同的是,这里的斗拱硕大,一个顶别的建筑几个,据说这个大殿是现存辽代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当时的少数民族不擅长建筑,就召来汉人的能工巧匠,要求就是什么都要大。
走进大雄宝殿,一眼望去,几个巨大的佛像正立中央,每个都是我此生见过最高最宏伟的佛像,二十四诸天塑像位列两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屋顶藻井华丽美观,整个大殿庄严而震撼,让我不自觉放慢了脚步,怕步子太重惊到了佛祖。此刻,哪怕你并不信教,在这个氛围下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细细参观,诚心祷告,仿佛佛祖在注视着自己。
这种神秘古朴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一切都是刚刚好。有点昏黄但也清晰的日光,保持原貌却未过度修复的佛像,甚至还蒙了一层灰尘,柱子斑驳,空气中也弥漫着时间长河流逝而过留下的厚重幽然的气味。所有感官被放大、变细致,古建筑、千年历史、佛教就这样生动鲜活地出现在眼前。我抬头仰望,辽金时期的五方佛矗立,庄严大气,每个佛像造型同为青黛螺髻,白毫,口唇、衣里均为红色,坐姿一致,在昏黄的光线中投射出一圈影子,更显高大,似乎直通屋顶,让我无法直视。
华严寺名气更大,也不错,只是善化寺带给我内心的震撼更多。作为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占地面积更大,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29尊辽代泥塑,每个神态各异,堪称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大雄宝殿也气势磅礴,气势不输善化寺,檐顶东西两侧的鸱吻非常大,极为引人注目,非一般寺庙所能比。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鸱吻,在屋顶蓄势待飞,超过了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为中国古代建筑中较大的琉璃鸱吻,高度达4.5米,千年守护着这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的壁画规模庞大,壁画画面将墙面完全充满,几乎不留一点空隙,视觉冲击力极强。有很多佛经故事,色彩斑斓、目不暇接。
写了这么多,发现还有许多要写的,恐怕还得写个五千字,就变成山西文物考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好多好多。
有几千年的晋祠,活龙活现喷薄欲出的神龙雕刻、只在古画上才能见到的桥梁、周朝的古树、莞尔一笑的宋代仕女雕塑,每件都是国宝级的存在;
有繁荣一时的平遥古城,保存完好,满足了我对古代城市的想象,纵横交错的大街,有镖局、银号、当铺、饭店、衙门、孔庙,处处彰显着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登上古城墙,沿着古城走一圈,看得到几进几出的豪门大院,也看得到一家几口坐在四合院里,就着清晨的微风,吃着早饭;
还有一千多年前开凿的云冈石窟,凭借其丰富的想象,精湛的雕刻技艺,多元素结合的文化元素,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当人站在高达数十几米的石窟前,看着被风蚀掉的雕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类的渺小。但石窟佛像耸立千年,微笑注视着你。
精彩纷呈、厚重悠远让人赞叹不已的山西文化。恐怕穷尽一生能感悟它万分之一的美和灿烂已是幸运。值得反复品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