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一节心理学课程的案例时,产生了莫大的共鸣,从中看到了自己。
有一位女士因焦虑来找心理咨询师。
她的丈夫之前在国外深造,为此他们异地六年。最近,丈夫回国了,到了上海工作,她也跟着搬去了上海。
但是,她最近一直纠结是应该回到原来的城市,还是继续留在上海。虽然她知道上海发展的机会和前景都比留在原来的城市要好。
那她为什么还执意要回去呢?她叹了口气说:“我担心先生跟我离婚。”
“是和先生关系不好吗?”
她说不是,她和先生很恩爱。
“是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吗?”
她说也没有,都很好,可就是不安。
后来,聊到她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就和父母聚少离多,父母忙着做生意,经常不在家。
咨询师问她,是怎么适应这种分离的,她说不知道,就是慢慢习惯了。
后来她读大学有了男朋友,别人总觉得异地恋不靠谱,她却很适应。
其实那时候,她心里想的是:发正有一天对方会离开。
但爱情最终战胜了时间和距离。今年丈夫学成回国,他们结婚了。可是,当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却开始感觉不安,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原来的城市,重新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
这个女士的成长经历发展出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应对方式不适用于两个人一起的生活,而适用于处理两个人不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分离焦虑。但现在,为了配合这种应对方式,她宁愿选择两地分居的生活。
因为这种应对方式她最熟悉,能让她有控制感,安全感。
明明她的环境已经不需要她这么焦虑,而她却还在为分离做准备。这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我也是今年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点分离焦虑的。这来自我的成长经历,我出生是剖腹产对于跟母体的分离根本没有做好准备,突然的变化让我总是感到不安。妈妈说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到了约定好的放学回家的时间点,看不到妈妈我就会感到异常焦虑,总担心妈妈不要我了会离开;上中学的时候,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了转学,心里没有准备好又是分离;初恋谈的好好的,被最后告知恋人要去参军,又是被迫分离...
面对这些让人焦虑的场景,我似乎也慢慢发展出来了一种特别的应对方式,就是觉得早晚一天都会离开,在对方提出离开时,我先开始为分离做准备,甚至先离开。以避免自己受伤害。
这种应对模式让我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也是因为这样的应对模式,让我很难进入亲密关系。
因为对方很容易把我的犹豫,解读成要离开的信号,他也会为分离做准备,以避免自己受伤害。这样,分离的焦虑就变成了现实,两个人就真的越行越远。
仔细想想,之后的几次恋爱确实都是在重复这种模式,因为不安,所以先为分离做了准备,因为这种应对模式,被对方解读成了要离开的信号,然后就真的分开了。
很庆幸现在意识到自己这种应对模式,也看到了自己的不安,挺心疼自己的,知道这是一种防御模式。
希望可以遇到一个,愿意包容我的不安,给我时间和耐心,陪着我一起走出这种心理舒适区,用新的应对方式生活,去积累和创造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