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回忆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来了。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除了传统的意义,还有关于嫦娥奔月的流漫传说。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中秋之夜,妈妈都会摆月饼供月爷,还带着我们姐妹在院内赏月。妈妈指着又大又圆的月亮说:你们看嫦娥和月兔。我就会好奇的问:在哪里呢?妈妈说:你仔细看,就在那棵树下呢。
然后我会一直盯着月亮看,看着看着仿佛真的看到了仙气十足的嫦娥姐姐正身着一袭白衣在树下和月兔在嬉戏玩耍呢。我还会沉浸在那个想象的画面里看得极其入神。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以至于成年后偶尔不在家过中秋节,自己还是会忍不住抬头望月,想象着那副温馨的场景。
<中秋节—前篇>
今年我全心带女儿,有不少时间回老家逗留。这次还赶上了热闹团圆的中秋节。
其实在我们老家有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在父母家过中秋和除夕的。但思想比较开放的父母却为我们破了例,他们说中秋、除夕本就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咱们不讲究这些。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爸妈家过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热闹的节日。近两年有街坊邻居从起初的惊讶不解到现在开始悄悄效仿,也让远嫁的女儿回来过节。
我们老家作为全国排名四五线的小城市,节日氛围依然很浓重。中秋节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各种吃喝采购,逢有市场的地方都堵得水泄不通。各种水果、月饼、鱼、虾、蟹、肉,大包小包都要带回家。除了自备,还有很多要看望长辈,给人送礼。
中秋节前一天,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去水泄不通的大市场里采购好月饼、礼盒和肉类,去逐家看望了姥爷和姨姨们。其实姥爷前几天刚从我家走了,妈妈还给买了烟酒。但妈妈说一码归一码,过节的礼数不能少。
下午五点突然开始下雨,街上正值采购热烈的时候,最后整个城市发生了大堵车,硬是堵出了一线城市的节奏。
晚上妈妈在稀里哗啦的雨声中已经开始预备食材,很晚才睡。后半夜还起了小风,听得人瑟瑟发抖。
<中秋节这一天>
2008年中秋节也被列为国家公休日,身在异乡的人们也大都会尽力赶回来和家人团聚,所以也成了很多父母翘首以待的日子。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备好各种吃的,把弟弟妹妹都等回了家。
其实不过节,他们也保留着一个习惯:把最好的都留着等孩子们回来吃。平时只有老俩口在家,但两台冰箱等孩子们回来时都给塞得满满当当。回来吃了,走了拿着。
早上5点多妈妈就开始忙活。天气也神奇变好,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清爽无比。似乎生怕影响了人们过节的心情,卡着点儿的放晴。
弟弟还把音箱给打开,这节日气氛又添了几分。女儿还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的跳舞,一家人开心的忙碌着。
过节最大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吃”,炒菜、炖排骨、烧鱼、涮火锅、烧烤、蒸螃蟹,每日食谱都提前拟好。妈妈对孩子们这种似乎啥生物都不放过的作派有点消化不了,尤其是看着活鱼、活蟹在她眼皮子底下变成桌上的一盘菜,总是要为它们的命运感叹几句。
<中秋节—回乡探亲>
午饭后我们一起回妈妈的老家去看望舅舅。将近40公里路程,有20公里左右的盘山路,开车真需要好技术,一会儿急转直上,一会儿连续大转弯。幸亏新修得路很平坦,顺利到达。
因为村里地势较高,很冷。秋高气爽的时节,山下有些树已经换上了金黄色。妈妈提醒备的长衣服都派上了用场。
村庄本来不大,退耕还林后,居民更是搬得七零八落。舅舅家成了屈指可数中的一户,听说也准备要搬走。
舅舅舅妈看着一行人大包小包得来看望很开心。热情的张罗。
这一下午可把孩子们开心坏了,去地里挖新土豆、摘大豆角、摘南瓜,还撇了沙棘,摘了野果。弟弟带着姨弟和我儿子,竟然上山骑了毛驴儿。估计毛驴儿看不惯这些兴奋过头的灰小子,还把弟弟给摔了一跤。
临行时舅妈从车窗外伸进手硬给女儿塞了几十块钱,钱不多,但 是给小孩儿的见面习俗,我就没再塞回去,免得拂了她老人家的心意。
<中秋节—人月共团圆>
等我们到家时天已经黑下来,在烟花声中开始包饺子。馅儿和面是提前备好的,我是擀皮儿能手,弟弟妹妹和孩子她爸负责包。他们三个人都包不过我一个人擀的速度。
人多力量大,人们很快就吃上了热腾腾的饺子……
这两天大家的肚子都吃得溜圆,饭后的水果基本是摆设。月饼倒是吃了。吃月饼以示“团圆”,现在人们都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今年虽然没有赏月,但是一家团圆,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中秋节—后篇>
短短的三天假期,转瞬即逝。明天大家全都要走,又只剩爸妈在家。这些年爸妈总是承受着这些热闹过后的冷清。每次离家,他们总是目送到看不到人影为止。然后自己默默的落泪。
过完中秋,感觉一年的时间就快要结束了。天上的月亮还记得你年初的目标和愿望,你是否已经忘记?不管生活是苦是甜,不要忘了你心中还有一轮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