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不会,真的是因为笨吗?或许真正困住他们的,不是智商,而是看不见的心理枷锁。
文|豆豆妈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咋这么笨,同样的东西教好几遍都学不会,是不是有智商问题?”
但其实,孩子学习不好,未必是智商的事儿,关键是心理方面出了状况。
记得群里分享过一个宝妈,她的孩子脑瘫儿,经过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心理能量有了,语文跃迁考了班级第一。所以学习呀,不全是智商的事儿。
1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说:“孩子的成长就像种庄稼,有自己的节气,父母要做的是浇水施肥,而不是拔苗助长。”
孩子的认知发展,就像他的身体发育一样,是有规律的。
给学前的孩子灌输知识,比如学认字、背古诗、学算数等,会让一个还没准备好的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倦怠。而真正到了学习、大量吸收知识的年龄,学习的热情已经快被浇灭了。
2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安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安全需求,不仅包括物理环境的安全,还有心理层面的安全感。
一个学前的孩子,如果他从小被父母打骂、控制、纠错,他的心理状态就是混乱的。
他的认知发展,决定了他理解不了父母讲的那些道理,他只会记住爸爸妈妈当时的情绪状态,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大量的孩子到了学龄期,都在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根本做不到安下心来学习知识。
3
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父母帮助孩子提升智力,需要做的就是给到孩子自由探索的环境、积极的回应孩子的主动提问,顺应孩子自己的生物时间表,从而给到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带孩子出去玩,去博物馆、旅游、多跟人接触,不要让孩子跟别人比,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这样孩子的自我满足感自我认同感提升了,学习表现也会跟着好起来。
4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如果早期养育出了问题,现在开始给他们提供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别高那些过早或者高压的教育,孩子的学习一定能慢慢好起来。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如果把养育孩子的重点,放在赢在起跑线上,那必然会急于求成,希望孩子早早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养育孩子,更应该着眼于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那些不变的东西。一个内心安稳、被爱包围的孩子,自然会主动探索世界,愿意迎接挑战;而一个长期处于焦虑、恐惧和压力下的孩子,即便天赋异禀,也会在成长中逐渐迷失方向。
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智商的体现,更是心理健康的映照。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成就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