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发踪指示
[ 释义 ]:发踪:发现踪迹;指示:命令。发现兽兔的踪迹就命令猎狗去追杀,比喻在幕后指挥操纵。
[ 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萧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萧何的人生经历显示出怎样的封建政治特点?
从沛县的办公秘书起家,最终成为西汉开国丞相。遇事谨慎,性格沉稳,萧何在中国古代名相的“集团军”里上承商朝的伊尹、周代的姜尚,下启三国的诸葛,总结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局观良好,重视后勤保障,处理政事能力强,得到对应皇帝的极端重视。
不过,比起稍嫌“远古”的伊尹、过度神化的姜尚和孔明,萧何的经历更加真实可感,也更能彰显大一统王朝丞相的色彩。
萧何是刘邦钦点的“三杰”之一,跟随刘邦时间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可以说是在阵营里和刘邦最合拍的一位。
算无遗策的张良贵族气息浓厚,多多益善的韩信心机城府颇深,在刘邦心里是比不过以接近基层的知识水平和务实能干的可靠著称的萧何的,这一点从刘邦的评价就能看出来:“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所以,萧何才能在开国功臣中居首位,力压张良、韩信,还有众望所归的曹参。
狗和人的比喻实在是天壤之别,面对汉高祖这样的褒奖,将领们还真是一时语塞。面对资历老、性格好、又屡次供应粮草解战败之危的萧丞相,谁也不会跳出来一争高低。
就这样,萧何成了酇侯,食邑最多,还获得了“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优待。此后历朝顶梁柱似的大臣往往都会“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几乎成了挂名的信任。
但是封建社会的逻辑就是皇权政治,这么卖力的萧丞相依然免不了被刘邦猜忌、怀疑。陈豨的反叛让刘邦越来越对韩信不放心,而萧何早就看透了这一点。结果韩信因为对萧何的信任,被骗入长乐宫的钟室,死在了吕后设下的伏兵手里,后世不仅流传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剧,更留下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俗语。
这之后,“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萧何的尊荣达到了巅峰。
刘邦当然乐意成就一段千古君臣知遇的典范,不过越重视越生疑,萧何的优秀和沉稳是依赖也是威胁。所以萧何不惜自污声誉,以全帝王心思。他强买强卖百姓田地,给刘邦造成自己贪婪爱财的印象,“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这次牢狱之灾实际上是刘邦对萧何的敲打,雷声大雨点小,意思意思就放人了。此后萧何安安稳稳到晚年,临终前举荐曹参担任相国,促成了“萧规曹随”的黄老治国延续。
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能干的丞相,但是更希望这位丞相是忠诚的跟班,这是古代帝相之争的源头。
萧何身在君主专制尚且不很强化的西汉,就这么一边上升一边如履薄冰,更何况唐宋元明?萧何基本上完成了西汉安邦定国的工作,唯独对韩信的做法,引来了后世无数的诘责。司马迁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
萧何是一个比较符合司马迁治国理想的大臣,清静无为,刚柔并济,但明哲保身的手段和借人上位的姿态始终是个人格上的暗影。司马迁略带讽刺的话语道出了萧何为相一生的进与退。
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神化的,唐代的姚崇、宋璟不能,宋代的王安石、文天祥不能,汉代的萧何也不能。
正是如此,他才更加真实。当然,还有那句著名的萧何治家格言:“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