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全城两天,朋友圈各个段子四起。
昨天早晨,当我从东门出来时,只见十来米处的小树林如隐在水墨画中。阳光不疾不徐,耐心地拂去每一片叶子疯狂漫溢的急躁。车子在马路上左顾右盼,再也不敢肆意飞奔。
天,最是率性。
爱起雾就起雾,爱下雨就下雨,想要阳光灿烂也不是不可以。我们终究还是要看天吃饭、行事的。
不仅仅是旧时的农民、渔民,其实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在接受天一视同仁的检阅。
“天命”不违。
偶尔有雾,本来就是挺正常的一件事。雾霭重重,云蒸霞蔚,小时候,“开门见山”:近前的山矮小,倒不如远山巍峨挺拔,就连这云里雾里的自然美也一并囊括了。
现在,雾的含义在霾的侵袭中瓦解了最初的立场。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清晰呢?偶尔糊糊涂涂的,亦舒心自在。“难得糊涂”,毕竟是做人的境界嘛。
若再拓展一点,“水至清则无鱼”。人类无法生活在水中,雾便用暗语适时昭示了,作为一场小小的考验,只是不知分值如何。
在雾中,人们仿佛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指引,倒不如鱼们灵活。
突然好奇,鱼在海洋,在河里,会不会相撞呢?
生物的本性是有灵性的,而人类又独具思想,以及智慧。可是,是否如功能太齐全的机器一般,越精细,越容易出故障?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忽然间跃出水面。“见微知著”,于细微处见大文章。许多微妙之处,却蕴含着不可言传的寓意。
小时候对“中庸”是有误解的,现在,读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后,方才有所领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开篇,也是统领,是精华所在。
曾经以为文言文很费解乏味,多读多悟,实在是韵味无限,令人爱不释手了。古人的智慧全在里面,切不可断章取义。
作为个人,修炼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在各场“雾”中能达至慎独。面对诱惑而不为所动,这也是“静”。在各种虚实、阴阳交替之间,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如此,才能知行合一吧。
从自己的视角,窥见大宇宙,再回过来,看见自己。这是成人的路径。而孩子不然,他们总是先看见自己,探索自己。从这一点上说,孩子是先知、是哲学家。
这场雾想告诉人们的,也许是,不必再多看“清晰”的世界了,越看越模糊,终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踪。不如多回头看看自己吧!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关于雾的歌也在若隐若现……
夜晚,走在黑的包围中,听到朋友分享的《空空歌》:“真也空,假也空,雾里看花花自红”,太应景。尽管,夹杂了太多的悲怆意味。
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