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历了农村公社到分田到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慢慢的也就吃饱了肚子,但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时代烙印。
捡来母亲在饭桌上念念不忘的一件,她和哥哥一起上学,到中午放学,她问哥哥回家吃饭吗?哥哥说:不回去,反正没饭吃。母亲一个人回去了,那天整好家里来客人了,找别人家借了点米做了饭,母亲就用瓦钵带了一钵饭给在学校的哥哥吃,因为跑得比较急,在教室门口摔了一跤,把瓦钵摔碎了,米饭便也没了,哥哥也就没吃到饭。母亲说她哭了很久很久,再说起那场景我总是能感觉到她的情感波动,濒临泪点。
到如今父母已过年五十,母亲因糖尿病吃不了太多,但对吃还是非常苛刻,桌上菜碗数总是超过人数,来客人自然也非常丰盛,不论谁来,都能伙食不错。对吃这种近似苛刻的要求的非母亲个人特点,而是他们那一代人都是如此。能有一桌丰盛的饭菜待客,那就是很客气的了。
我读小学的时候,反能吃饱饭了,母亲没有让我们饿着,只是偶尔才能吃上一顿肉,家里土砖房三间,厨房一间,父母睡一间,我与兄弟睡一间。大概三四年级,有参加小学的号鼓队,我吹小号。有一次彩排,不是在学校,集体在一个房间换彩排服装,大家都在换的时候,我磨蹭着不愿脱下裤子,老师在催,我面红耳赤的快速换掉了裤子,因为我里面并没有穿内裤。当时老师和几个同学是看到了,这件事情并未给别人留下太多什么印象,对我来说却是不可磨灭的。
到如今再回想起来当年为什么没有的原因,也只能归咎于穷了。母亲那时候忙于照顾孩子们吃饱穿暖,相比也不会考虑小孩子的自尊问题了,也可能在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吧。那件事情之后对我那之后几年影响不小,在孩童时代种下了一点自卑的种子。因此导致后来自己做主的时候就开始要体面,对自己和家人不够体面的穿着会很深恶痛绝,甚至直接加以指责。倒是到了如今这几年,心境变化很大,倒是变成穿什么都无所谓了,但习惯使然并不会太糟糕。
小儿出生以后,因为我与妻子面临要上班,无人照顾的问题,母亲一直强调说断奶以后让她带在身边,我并未直接否决她,但是心里是万万不会同意。不怀疑母亲会让小儿吃好穿好,但是我关心的是母亲没法给他念唐诗,读英语,放钢琴曲。如今在孩子成长,知识文化素养是第一位的。其实现在我已经开始痛恶自己不能写一首好诗,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弹一首钢琴曲。
母亲如今既能吃肉鲜禽珍,也能回去吃吃红薯饭,这道坎她跨过去了,自然也不用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我与妻子也还在穿着体面上继续努力,不会丢掉人格和自尊,但也还需要审美搭配的提高与场合服装的合理运用;小儿还小,琴棋书画不求精通,希望他想作的时候能够做出来,这道坎希望他迈过去。
吃是生存,穿是人格自尊,文章就是思想自由,期待自由带来流传千古的文章,曲子,画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