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正面管教,是因为薛小白的缘故,她去学了。有一次我给老师们分享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分享后,薛小白提出希望可以给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内容。那时候,我只是听说过这个词。我答应了,于是,她给我们上了一次课。上下来反响很不错,后来种种原因没有继续。
直到半年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学正面管教,于是问来了她所学的机构——慧育家。教她的老师已经不在里面了,于是我根据时间,随意报了一期。
我报名的是家长讲师班,薛圆圆老师教。三天的学习很快结束了,我感受到了正面管教的魅力所在。它是一套系统的,有心理学背景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教养体系。更让我喜欢的是它的上课形式,体验式教学,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我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然后去改变自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圈子活动。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子,有两个人想要进入圈子,可以怎么做。我当时扮演了想要进圈子的人,当我现在圈外时,我感受到了孤立,很想赶快进圈子。我选择了一个面善的姑娘作为突破口,很快就被接纳了。而另一位伙伴试图暴力式地闯入圈子,结果失败了。这个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归属感。曾经我们一直强调归属感归属感,什么是归属感呢?我第一次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了它。
因为这次印象不错的学习体验,我兴奋地和呼呼爸分享,在我的带动下,两个月后,他也报名了正面管教的课程,也是家长讲师班,只不过老师跟我的不一样。
从那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话题——正面管教。我要感谢它,因为它拯救了我,在那之前,每次跟呼呼爸讨论注意力,讨论多动症问题,我都有点吃力,因为不是那么感兴趣那些实验设计……现在我们更多的时候,讨论的都是正面管教的活动,活动背后的原理,我非常喜欢,我们关系更加亲近了。
之后,我学了steven老师的学校讲师班。说来也是缘分,有一天呼呼爸突然给我打电话,对我说有个老外水平非常高,去上他的课。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他正在参加这个老外办的讲师加油站活动,一听就知道是高手,心理学背景非常深厚。
我果断报了名了。学校讲师班,内容和家长讲师班略有不同,但主线是一样的。一个是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个是家里的正面关键,工具卡都是一样的。
也正因如此,同样一个活动,不同老师的带领解释,带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此,我爱上了外导,而且是有水平的外导。对于中国导师的选择,就慎重了许多。
这个和善的老头就是steven老师,他很有耐心,全程都在示范什么是正面管教。也很幽默,举出来的例子非常有趣。
另一位让我佩服的老师是贝蒂露奶奶,她87岁了,身体依然健朗,我最佩服她的是,她在这个年龄,没有去休息,去玩乐,而是继续播种阿德勒心理学的种子,独自一人从美国飞来中国讲课,一讲就是连续十几天。如果不是热爱,是做不到这样的。贝蒂露老师很有幽默,她喜欢吃肉,别人就劝她多吃蔬菜,少吃肉,她回答说:“那些劝我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我和呼呼爸分别上了她社会兴趣课、关键4C,结束后我们得出一致结论:要一起上她的亲密关系课程。因为她在课堂上会经常问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上她的课,就像在对自己进行洗礼一般。她是真正的智者。
对我来说,出去学习,不仅仅是去学习某个技能,更多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结交更有水平的更有趣的人。原来,到了老年,依然可以活的精彩灿烂!
顺着正面管教这条路,我们走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看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理解了《自卑与超越》。我们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弗洛姆、霍妮、皮亚杰……一群老朋友浮了上来,好久不见。感谢自己填报志愿时的坚持,感谢爸爸的退让与支持,学习心理学,是我做过的,最最正确的选择。即便我离开了学校,即便我只是在教小孩,但我依然喜欢去探索,关于人,关于自我,关于幸福的一切。
正面管教让我看到心理学的能量,在家庭中,在教室里的能量。我为它,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