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曰: 黎明既起,洒扫庭除。
早起去看栀子花,发现后院阳台积下很多落叶。于是拿出笤帚打扫,清理完落叶之后,又用清水冲洗了一遍。
晨光中,干净的阳台,生机盎然的植物和鲜花,一切都明亮起来,内心也变得纯净。
此时此景让我想起那句佛家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佛门也有首偈子: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佛教扫地是僧人修行很重要的一课,作用是什么?它所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因为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是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
佛家称“人世”为“尘世”、“凡尘”。我们身为一介凡人,行走于这尘世间,难免让心灵沾染上种种世俗尘埃。
比如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忧郁痛苦,嫉妒仇恨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压力、欲念就如尘埃,蒙在凡心之上。
若不时时勤拂拭,心也会堆积过多灰尘,渐渐变得阴暗凄冷、迟钝麻木、狭隘沉郁,而看不到心之外世界里的阳光,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时时勤拂拭,以保持明净。
当感到疲惫不堪、烦躁不安、焦虑抑郁、恐惧痛苦的时候,不妨停下赶路的脚步,检视自己的心,清除心间的杂质和灰尘,以恢复心灵的纯净,从而为快乐腾出空间。
扫完庭院进屋,发现二女儿已经起床并为我准备了早餐。
她穿了漂亮的裙子,梳洗干净,并且笑意盈盈对我说:
昨天你跟我说的因果报应我好害怕,从今天起我要做个好人,所以我给你做了早餐,你一定要吃啊!
我想起来昨天晚上带孩子们去附近学校操场的草丛里捉萤火虫,旁边一小池鹅卵石,老二淘气,捡了几块扔在路上。
我制止她不要这样做。
她问为什么?我说你把石头丢在路上,路人不小心绊倒怎么办?她说,那又怎样?
我说,你做坏事伤害别人,会有因果报应的,说不定哪天在路上也被石头绊倒或砸中了。你要做善事,就会善有善报。
老二胆子小,她相信了,所以决定做好人好事。
吃完早饭她自己洗个桃子啃,边吃边玩,不小心桃子掉在地上。
她说,我做了什么坏事吗?为什么要惩罚我桃子掉地上?我不是刚给妈妈做了早餐吗?
哈哈,孩子真是纯洁可爱,已经开始自我审视觉察了。
积德行善是世人信奉的做人准则,相信善心会带来好运,也会让自己快乐,给孩子播下善心的种子,就会开出美好的花,也必定会影响她的一生。
我会告诉她们,力所能及帮助贫困弱小。家中富余物品就拿去捐赠帮助需要的人。我经常带她们参加为非洲饥饿儿童包装捐赠食物和整理捐赠图书的慈善活动。
善心也会传递,当我们行善也会影响更多人有行善之心,为世间的美好做点贡献。
我们行善并非一定要有所回报。所谓善良,由心而生,做善事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得到快乐。
但是,即使我们常有善心,这世间也会险恶。
我会告诫她们,我们不是圣人,每个人都需要量力而行,我们有权利去拒绝帮助别人。
要尽力区分真善和伪善,以免掉入用善心伪装的圈套和陷阱。
人间处处是道场,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扫地扫心,去除尘埃,内心澄明。
积德行善,上善若水,福满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