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婴幼儿期和学龄前的孩子时间管理,这一讲要带大家一起走进小学阶段的时间管理。
在成人时间管理里我们倡导用梦想和目标来管理当下的生活,每天叫醒自己的不是闹钟,而是我们的梦想,让自己永远活在愿景当中,就更加容易对当下事件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和排序,可是梦想这个词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会觉得太模糊,很难理解,甚至很多孩子的父母对于梦想的记忆也都留在了匆匆那年的大学校园里,所以孩子的时间管理,如果生搬硬套成人的方法就会看上去很高大上,却高处不胜寒,孩子们很难理解,也就无法从中有所体会。
真正的学习来自于体验,只有不断增加孩子们的体验,才会让他们有所感受,去引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当孩子们对梦想这个词完全无感的时候,家长们也不用着急,当我们看不见远处的梦想时,就从近处的小事入手,由近及远,在不断体验的过程当中慢慢去启发我们的孩子,所以对于一个7-9岁刚刚进入小学初级阶段的孩子来说,先做好微观局部的时间管理,强化执行能力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一方面强化作息规律和生活技能的熟练,另外一方面让孩子养成固定时间做作业的习惯,先做作业再玩,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会成为孩子管理好放学后时间的基础,因此学龄儿童上小学以后首先要培养的第一习惯,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往往在行为开始之初就是最佳时机,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并不是说以后没有机会,只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去培养习惯,更容易让行为得到固化,孩子也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我特别建议家长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事件,为生活做一些减法,把重心放在孩子习惯的培养和陪伴上面,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的识字量开始增加,认写汉字的能力开始快速提升,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孩子的学习区是一块时间管理的看板,让孩子们了解时间还有多少以及时间对应的还有多少没有完成的任务?对自己今天的任务完成情况还有近期挑战的关键点进行记录,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计划和现状之间的差别,对时间有规划有预期,同时也得对完成情况有所记录,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差距在哪里,也才有可能对现状进行反思和调整,在这一部分需要家长用心的指导,借助工具来管理时间,这并非孩子们天生的能力,需要经过训练,所以我们不要期待贴1张时间计划表,孩子们就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了,有计划,有对当前行为的记录,有事后的反思,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以前你也做过计划表,也可以对照这3点看看自己漏掉了什么。 在7-9岁这个阶段,重点练习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计划需要更多家长的引导,一定要注意不要对孩子提出超过他当下能力的不合理的期待,不要求完美,而是要看重进步,否则你做出来的,只会是一张张让你看起来很满意的计划而已。
进入了10-12岁,孩子们就要为初中以及未来更长的学习生涯,做好准备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生活技能,也固化了作息规律,学会借助工具来管理每天规律的学习,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重点培养孩子计划安排的能力,孩子的时间管理也从局部的微观管理,开始提升到更广的纬度,除了关注放学后的时间安排,还要把视角拓展到这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当被管理的时间范围拓宽,孩子们才有机会去联系排程,日历是这个阶段练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教会孩子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去排列优先级,对于紧急事件还有计划外的事件进行加工处理,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孩子们才能去学习,怎样对世界进行委托、删除、延迟等等,当孩子在自我管理的道路上面不断成长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以更大的嘉许和鼓励,当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变得更高效,拥有更多时间时,切记千万不要着急给孩子增加学习任务,而应该带孩子走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当中,把那些赚到时间用来扩大体验范围,从中慢慢引发孩子的梦想,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高效所带来的好处,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父母的时间管理能力是践行亲子时间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