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的时候,我开始住宿舍。从“一个人清净地独享一个房间”到“4个个性迥异的女孩一起居住”,发生了很多美妙温馨的时刻,也有让我毕身难忘的刻薄。
我性格直接,不懂拐弯抹角,被安上了“莫须有”罪名孤立了好一阵,理由已经记不清了,想来和奖学金有关。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汹涌而来的恶意,于是在Blog上写了萨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认识的朋友说,“你看起来似乎很不开心?” 独来独往地吃饭,冷冷清清的宿舍,所有的“不在乎”都是藏着的冷漠。
怪不得张爱玲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此后,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人的表情,遵守着交际的安全边界,或许就是成人社会的准则。
2
读了《岛上书店》,大学时不太愉快的记忆又一次浮现于眼前,它是我心底的一道疤,从未摆脱过它巨大的、黑色的阴影。但是,这一次回忆里却带着柔顺和感恩,从心底泛起了温暖,这大概是这本短篇小说的治愈功能。
书很短,大约2,300页,碎片化阅读,只需3个小时,大段的对话,需要你全神贯注地集中精神,不然你会陷入自己生活而无法自拔。
它是“独立书商”推荐出来的畅销书,走的是非主流路线,撇开絮絮叨叨的评论家推荐,靠的是书店老板们敏锐及毒辣的眼光,让它风靡了全世界。
阅读这样一本书,那滋味有如吃了阿胶,血管里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温情,是纯白奶油蛋糕上点缀的鲜红草莓,视觉上诱人,情感上愉悦。
即使故事里有悲伤的情节,但是“哀而不伤”,所有的事情从救赎和摆脱孤独的角度,都获得了主动进取的新意义。
3
冷漠自私书店老板AJ,失去了孕妻,生活搞得一团糟,想用酒精麻醉自己,又丢失了收藏珍本《帖木儿》,人财两空,痛不欲生。
他遇见了被妈妈丢弃在书店里玛雅,从而点亮了他生命。书本将他和玛雅、艾米莉亚、玛雅的母亲、前妻姐伊斯梅、好友警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救赎和感动。
这是一个美国梦的典型模式,自暴自弃之时,会有上帝来拯救你,哪怕你对之信赖不深。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不要轻易拒绝生命里的美好,打败孤单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心胸和辽远的精神领域。
4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世间唯有爱与书籍不可辜负。
勇敢去爱吧,就像从来没受过伤害。泰戈尔说我们错看了这个世界,却说它欺骗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被骗被误解,有人躲进了厚厚的壳子,拒绝温暖心灵的抚慰,有人还是乐观地接触和抚摸“这个最好也最坏”的世界,因为一次被玫瑰刺扎的可怕经历,而错过蕴藏人性芬芳的玫瑰园,这实在不划算。
前几天去奶茶店,看到一个学生小妹在兼职,笨手笨脚地冲奶茶,做一点就要问旁边的老员工:“姐姐,这应该放多少量啊” 。
店外来了个老头,穿了件淘汰的工人装,身上一股粉尘味,手指关节粗大,脸上布满皱纹。小妹叫了声爷爷,赶紧迎过去,握住他的手。老头仔细打量着店,好奇地问你在这上班啊!小妹说:“我给你做杯奶茶,放纯牛奶,可好喝了。”老头握着女孩的手臂,不住地说:“真好!真好!”
故事本身也没啥特别,如果你在现场,看到两人对话的神态和语气,那脸庞上洋溢的关切、热爱,会让你忘却现实里的不愉快。你看不上眼的奶茶,却是另外一个人眼里的珍宝,只要你保持着柔软、温润的心灵,就不会孤单,随时能找到让你前行的勇气。
大量去读吧,就像永远充满期待。读书真没啥了不起,只要认识字就行,但是它打开的领域和唤起的悸动,让你的头脑充满了新鲜的血液和活跃的念头,证明你依然没向这个混沌世界屈服。
我刚入职做老师,一周14节外加2个晚自修,忙得在公交车站里大哭,迎面走来一个认识的学生,我赶紧擦干眼泪。
那个孩子单眼皮,刚满20岁,已经参加在工厂实习,做的是焊工,每天夜里12点下班,两只手上布满了口子。
他兴奋地和我说,“他从来不是乖小孩,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上次听我推荐看了一本冒险小说,精彩得要命,看到夜里2点多。”
看着他兴奋的脸,我知道书本给他一个可以做梦的避风港,他不会永远沉沦。我也是通过书本塑造另外一个心灵,哪怕能给他一点慰藉和安慰,这是书的意义。
5
值得注意的是,《岛上书店》语言通俗易懂,翻译精准,一点没有翻译腔,你说它发生在中国哪个幽闭的小岛,也并不奇怪。
此书的译者叫孙仲旭(1973—2014),感叹他的英年早逝,去网上搜索了一下。他1999年起开始从事业余文学翻译,2014年因抑郁症而自杀。据说,翻译稿酬很低,只能做兼职,梦想不能伸展,现实变形扭曲,孙先生走入了狭小的死胡同。
据他说,这本书是他翻译得比较轻松、愉快的一本了。书本里的温暖,依然没有改变现实的冰冷,所谓的医者不能自救吧。
微冷的初冬,寂静的夜里,灯光在远处闪耀,房间里温馨的布置,桌上亮着一盏柔和的灯,展开一本《岛上的书店》,生活再痛苦的事情都有发泄口,总有一个让你爱和留恋的人让你停下脚步,关键看你心中是否能寻找到救赎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