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熬夜伤身,可最近一个礼拜自己还是有那么几晚,硬是苦撑到凌晨1、2点还不肯合眼。原因无他,只因为前些日子在网上查东西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套曾经看过小说的全集电子版。
看到书名的那一刻,回忆如潮水般泛滥。
那时应该还是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吧,记忆里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流行乐还回荡在家乡县城那条并不宽阔的大街。那时3.5英寸的软盘还没有绝迹,电脑似乎还尚未普及,上网还是一件新鲜事。现在风靡全国、“祸害”了无数小学生的游戏“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估计也还在娘胎里。电子游戏、英美剧集、网络社区、在线商城……这些如今占据了日常生活“半壁江山”的互联网新生事物,几乎充填了每一个时间碎片的time killer,在那时还遥遥无踪迹。
记得那时应试教育的笼头还没怎么箍紧孩子如小马驹般欢脱的个性。我想,那应该是整个人生中最自由不羁、最无所顾忌的黄金期,虽然那时还尚未理解“自由”为何物,“无所顾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当如今明白知晓这一切的含义时,才遗憾地发现它们都早已远去,不再回来。
因为年纪小,懵懂无知,一无所有,除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现在常挂在人们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是:“不好意思,我没时间。”可那时的自己,每天想着的可是如何才能“打发”时间呢。
人总是这样,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总需要给自己找点事做,无论这事情有意义也好,无聊也罢,总得让自己的注意力有事物占据,才能不至于在无所事事中面对无聊的生活和空虚的内心而厌恶痛恨自己。
于是,县城那间小小的阅览室,是那时的我“打发”时间的地方。
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发现了这套让我最近熬了几次夜的小说。
那时情景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因为限于阅览室一次只可借两本的规定,只得隔三差五地跑去借阅。再加上沉浸于小说中所构建的故事世界,焚膏继晷阅读的疯狂状态渐渐反映到日益潦草的作业字迹,终于在被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引起大人的警觉而被痛批。
记忆里爷爷大发雷霆,重重地将翻找出的小说拍在我面前的桌子上,骂道:“看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看看你最近作业写的样子,心思都不知道去哪了。明天就让你爸带你去把借阅证注销了!”
大人似乎总是这样,总以为倘若出发点是好的,一切蛮横武断,打着“爱”的旗号的行为便都可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解释,便能以此替他们眼中“少不经事”的孩子做出所有在他们眼里认为合理正确的安排。
我们终有长大的一天,可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还是个孩子,永远还是那个他们以为什么都不懂,凡事都需要他们安排决断的孩子……
记忆里经过那次痛批之后,我似乎就与那部小说“绝缘”了。或许后来也还是有过一些“地下活动”吧,但毕竟不方便了很多,断断续续地阅读已不能连贯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怕被发现的胆战心惊早已抵消了阅读所带来的快乐,直到最近再次读过这部小说之前,小说中最后的故事情节,自己已然是记不清了。
因缘际会下再次“相遇”,几个晚上熬下来读完,想到爷爷当年骂我的话:“这看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现在觉着,骂的真对。现在看来,我花了几个晚上看完的东西,确实是一部写的很烂的小说,乱七八糟,毫无内涵立意,读后索然无味。如果不是触及往日回忆,这种类型的书也绝不会排在自己现在的阅读书单上。
事实再一次证明,大人很多时候确实是对的……
可22岁的时候才拥有了12岁时想要的玩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兰亭集序》里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些曾经被人强逼着背下,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字句,在此刻突然反刍忆起,竟觉得这些昔日黯淡无光的字句开始熠熠生辉,于喃喃自语中慢慢咂摸出又一番滋味。
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喜欢引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表达她对我们“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无奈。她说:“世上有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就是年轻人要走的弯路。”
看着孩子置父母指出的康庄大道于不顾,在弯路上一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却死不悔改绝不回头的倔强,这又何尝不是为人父母的悲哀。
我不知道于这两种悲哀而言孰重孰轻。因为生活本就如柴静所言,“荆棘丛生,矛盾密布”。大人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做所谓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在他们所希望的坦途上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我觉得,最好的生活不是正确,而是值得。即便一些当初的决定在现在的自己看来都觉得很蠢,但至少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它值得。
与我而言,那就够了吧。即便在未来的某个夜晚,我会为之后悔地肠子发青,大骂自己当初脑子进水神经短路,但那也是我自己选择的路。那些已经走过的路,又何必纠结它是弯路还是坦途。
以上这些感想,就算作我熬了几晚读完当年这部小说之后的读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