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常常被指责:“妈妈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能读书上点心呢?”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心生愤慨,“读个书而已,为什么要背负那么多情感压力。”暗自发誓,以后绝不当这样的妈。
儿子两周岁,为孩子精心制作了生日蛋糕,得来的却是“我不喜欢里面有水果”,“我花了那么多心思在这个蛋糕上,你却连尝都懒得尝。”说完带着委屈愤慨离去。
我变成了当年发誓绝不成为的那个妈。
第二次怀孕,初期身体非常不适,做早餐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公头上,不想他却叫起了外卖,我愤愤地指责:“我跟你结婚那么多年,每天坚持早起做早餐给你吃,为什么你就不能亲自下厨一次做给我吃?”
老公微笑着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不爱你?”
“不然呢!”愤怒瞬间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是被看穿的惊慌失措,试图用理直气壮加以掩饰。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啊。”老公平静地回应。
02
近段时间在得到上学到了两个词,分别叫课题分离和应该思维。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是啊,我愿意为你付出,是我的课题,而你是否因此报答又是你的课题。
当初我之所以反感我妈的话,就是因为她把她的课题当成了我的课题,而如今我也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我给儿子精心制作生日蛋糕是我的课题,我作为一名母亲,尽到了一份心意,我的课题也因此完成了,至于孩子吃不吃就是他的课题。
我爱你的方式是为你下厨,所以你不愿意下厨,便是不爱我的证据。
我在用我的行事标准去评判对方,这是以己度人。这是一种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是试图用头脑中的已有的规则去控制世界、自己和他人,发现控制不了,就会变得很焦虑、沮丧甚至怨恨。
在生活中,我们是多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的评判标准自以为是的简单高效,却难免陷入逻辑自洽的死循环--“快狠准”地给对方贴上标签,然后手握锤子拼命地在他们身上寻找着我们要的钉子。
然后呢?
戴着有色眼镜屏蔽了对方身上一切能够证明着我们偏见的证据,最后自负地告诉自己,我是对的。
当你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
03
曾经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啊,世界是自己的,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下的每个决定负责。
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的事。
我想,这也许便是一切关系的相处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