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可能或多或少接触过艾宾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表明了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后会以怎样的速度遗忘这些新知识,大概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学习新知识的时间越久,遗忘的程度就会越高(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记忆留存百分比)。
这是一个符合大众认知的,很理所当然的过程,毕竟“时间越久的东西就会越记不住”这种事是显而易见的啊。直到191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命名为一条“学习定律”,即“失用定律”,该定律认为,如果已经学到的东西没有机会得到不断地运用,那么必将从记忆中渐渐消退乃至彻底消失,也就是说,用进废退——这个道理如此的简单,以至于没人去想它所掩盖掉的东西是什么。
在上面的描述中,表达了一个基本的大众观点:“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果我们能完全克服“遗忘”,把学习的东西都牢牢记住,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正是基于想要探索记忆的秘密,于是才有了一系列关于记忆的研究,有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认为,要对抗一个东西,首先需要研究它。
但是,预设立场通常会引起谬误,人们关于“遗忘”的认识似乎也没有逃出这个规律。
《如何学习》一书第一章第二节关于“遗忘”,详细阐述了“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第一个正面作用:“过滤干扰信息”,这点比较好理解,毕竟人脑中的记忆信息量太大,比如身处这个垃圾信息横行的年代,你在某一周三上午准备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汇报PPT准备在下午3点当众给大家讲解,同时抽空在手机上看了一些明星八卦、趣闻、故事等等,等到下午3在会议室当众讲解的时候,你只会想到上午准备的工作汇报,完全屏蔽掉上午看的那些无聊信息,最终,工作汇报很成功。这个过程中的“屏蔽”功能,就是“遗忘”在你脑中默默的起作用——它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以便让你能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更为重要的方面。
遗忘的第二个正面作用是强化记忆,对,这个说法就是这么矛盾。健身中增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大负荷的动作,对肌肉造成一定程度的“撕裂”,然后再提供条件供其恢复,重新生长出来的肌肉就比原先的肌肉更加的健壮。遗忘之于记忆就像“撕裂”之于“增肌”,如果没有遗忘,那对于长期学习而言没有任何好处,遗忘造成的记忆“损耗”为我们提取储存信息时强化“习得”创造了必要条件。
事实上,近些年针对记忆的研究以及推想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记忆失用理论”(区别于前面提到的“失用理论”),在这套新的理论中,“遗忘”已经不是“学习”的敌人,而变成了它的好朋友,利用“遗忘”与“学习”的关系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排斥“遗忘”。
为了进一步说明“遗忘”的作用,在本节接下来的部分,作者还详细讲述了一些与记忆相关的实验以及乌龟储存与兔子提取的相关概念,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在此我并不想向你科普最新的认知科学和大脑生物学是如何探索出“遗忘”的好处,虽然这些新的关于记忆的结论让人相当震撼。跳出具体研究细节,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一个固有观念的形成,首先是被人为提出,然后被人为强化,最后这些观念被深埋在人的认知中,被人们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好在总有极少数的后来者会意识到,观念是人提出来的,那它就很有可能已经开始有问题了。
就像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人都知道这条曲线是用来表现记忆是如何消退的,但鲜有人会发现,艾宾浩斯先生当年用自己来做实验测试记忆消退速度时,为保证所用的记忆“元素”是全新的信息,自己创造的一整套没有意义的发音,其全都由单音节组成,大脑的运作过程是复杂的,单凭这一类无意义的“元素”来探究大脑的记忆机制本身就是不够全面的,由此推出的记忆曲线,其可靠性便值得商榷了。
突然回想起大学那会儿参加英语培训,老师讲述记单词原理时,详细讲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并由此曲线制定了一套高效记忆单词的方案供大家执行,我不知道别人的学习效果如何,反正我从中并未收获许多,毕竟大学时光的各种娱乐才更加吸引我(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