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序言之二:
卖油翁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学习过。
故事居然是大政治家欧阳修写的。
第一步认识:
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练就一身本领。牛逼的人也不一定就遥不可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二步认识:
我操,一卖油的老头,敢这样跟工部侍郎说话!而且工部侍郎并没有把他怎么样,还笑着把它送走了,可见,人不但要牛逼,还要多读书,才有涵养,有度量。不是每个位高权重、有钱有权的人都能这样的!
第三步认识:
几个卖油的能做到“钱不湿”?
这老头其实本来很厉害的人,又不怕工部侍郎这样的大官,可见心理素质也不是一般人。
同样牛逼的人,一个工部侍郎,一个卖油、吹牛逼。
还是那句话:努力决定下限,选择决定上限。
另外,工部侍郎的爹妈也有一定功劳,所以当爹妈的也有部分责任哈。
第四步认识:
还是卖油好。
钱不挣多,够用就好。
心不多操,舒服就好。
大隐隐于市。
说不上谁好谁不好。
人到中年重读《卖油翁》一文,细思恐极:
1,可以看出宋人亡国之因。从欧阳修的态度上,宋人重文轻武可见一斑。作为北宋名臣的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在欧阳修文中,竟把陈“亦以此自矜”作为反面来羞辱,把作为“六艺”之一的“射”术贬低到灌油壶的水平,那种北宋文人“贬武”的风气跃然纸上,当一个社会连卖油翁都对“善射”睨之和指手画脚的时候,这个社会离靖康之乱就不太远了。
2,可以看出中国人逻辑混乱。欧阳修和卖油翁一致认为,射箭“无他”,就是“手熟”,我觉得中国古籍当中很多地方都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就这归纳能力,只靠“手熟”,一万年也发展不出导弹来。有教射箭的老师,没有教灌油壶的老师,即使没有学过射箭,都知道射箭与灌油壶肯定在复杂性上是不能比的,以灌油壶的经验去归纳射箭的经验,岂不谬哉。
关于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推不出“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更不可能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3,陈尧咨为何而“笑”,老师说陈尧咨因为有所悟而笑,是自嘲的笑。唉,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解释。
正确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陈尧咨听了卖油翁的话,是释然的笑和嘲笑,我靠,原来以为你是少林扫地僧,会连发三箭、后箭追前箭,没有想到你就是一个卖油翁,还瞎白乎了半天,差点被你诓了,赶紧走,该去干嘛干嘛去吧!
欧阳先生的春秋笔法之一,是降低射术的地位。
射术是陈尧咨引以为傲的地方,欧阳从贬低射术入手,来表达自己对陈尧咨的轻视。
可是老先生用力过猛,以至于把射术降低到打酱油的层级,给读者客观上一种感觉,就好像隔壁老王看到林丹在奥运会上夺冠,愤然曰,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拿个大点的苍蝇拍打苍蝇吗?
这一点是《卖油翁》最黑的地方。
后世课本中总结的几点中心思想,感觉有些扯得太没边了。
如果卖油翁在“尔安敢轻吾射”后,突然变身为少林扫地僧或北丐洪七公上到前来,信手连发三箭、后箭追前箭,箭箭中靶,那我承认,可以得出“天外有天”的中心思想。
如果卖油翁在“尔安敢轻吾射”后,给陈尧咨说,你包销我的油,我借用宝地练箭三个月,三个月后比比谁水平高,果然在三个月后在射箭上赢了陈尧咨,那我承认,可以得出“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中心思想。
在我看来,陈尧咨如果真有“当世无双”的射箭水平,应该自矜。
明代中后期开始有大量描写射箭技术的书籍出现,其中最出名也最具学习价值的当属高颖所撰写的《武经射学正宗及指迷集》。
如果用现代语言给这本书取一个副标题的话,那么前半部分《射学正宗》最合适的应该是《射箭100天——从入门到精通》。
《射学正宗》把射箭过程中最重要的要诀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彀,匀,轻,注。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部分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有贯穿整个射箭过程的,如审。有描写状态的,如彀。有形容方法的,如匀,轻,注。
审:是高颖射法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动作。意即射箭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灌注到目标上而不能分心旁骛,审查标靶与自己的位置及所有影响射箭的因素。
彀:描述的是拉满的状态,即箭簇已到弓把,没法再拉。但如何拉满的手段则又各有不同。拉满弓的关键在于肩背发力,而非手臂用力,肩背发力则又以前肩(左肩)下沉为最重要前提,高颖书中描述最多的射箭要诀就是“前肩下捲”也即是沉肩。
匀:这个字有两层意思。第一描述的是即将接近彀状态时最后一段背部加力,这个在现代射箭体系里习以为常的技术在古代却是不传之秘。匀同时也是一种用力状态,意指双肩双臂在任何时刻用力时应互相协调。
轻:专门描写撒放时技巧。意指撒放之时双手没有多余的动作,在用力上齐收齐放,以应和古人关于撒放的总结——后手发矢前手不知。
注:和审意思相同。高颖自言在最后专加一注字,只因张弓搭箭至最后,人气力已竭,精神易散,所以专门强调在入彀之后,轻放之前,一定不能忘记审,所以专加一个注字以强调。
这五字方法论,是高颖穷极一生探求射术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