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清洁工和晨练的人都上了马路,与他们一同早起的还有各早餐铺的摊主们,偌大的高邮城就在这样一个不太喧嚣的环境下开始了一天的烟火气。
高邮隶属于扬州,熟悉扬州的人可能知道有这样一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茶文化是扬州的一大特色,高邮也不例外。不过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有闲阶级的特权,邀三五个好友往“张记”或者“红灯笼”一坐,来两笼大包,烫一碟干丝,沏一壶龙井或者碧螺春,天南海北的乱侃,虽然嘈杂却也透着几分水乡特有的惬意。待到周末抑或节假日,工薪阶层也有了时间,这些经营早点的酒楼便更加忙碌,一张圆桌也需要提前几日预订才行。与这些需高朋雅座之酒楼相对的则是街头小吃,高邮的街边早餐品种不算多,只有煎饼、饭团、手抓饼这几类,江苏的学生上学通常较早,这类早餐便成了他们学生时代早起的最好见证。等参加工作了以后,再吃上一口上学路上的煎饼,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哦,对了,还有一种我们当地称之为黏馅饼(音译)的早点,是将发酵后的米饼两片连在一起放置于特制的铁锅上煎烤而成,外侧酥黄,内侧白嫩软糯,中间多夹以麻团,咬下一口,便有淡淡的香甜在唇舌间飘荡,可惜近些年邮城以此为生的摊主寥寥无几,最近一次吃的时候还是在前年的上海,想来满满的都是回忆。当然也有介于厅堂和街边之间的,那便是高邮城最负盛名的早点——阳春面。
阳春面,其名由来已久,具体来源已不可考。有说这面原叫清汤光面,生意人又是“清”又是“光”的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本意,因这面光洁如雪,便取阳春白雪之意,颇为雅致;也有有说古时面卖十文一碗,农历十月被称作小阳春故而得名;还有一种往脸上贴金的说法,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从御马头登岸,来至南大街一处面摊,见面摊人头攒动,也动了一饱口腹之欲的心思,那摊主许是知道来的是位大人物,便拿出了看家的本事,须臾之间一碗面就端至乾隆爷的面前,只见那面条根根利落爽快,面汤清澈见底,上有青翠葱花点缀,香味飘散,令人陶醉,乾隆爷连吃两碗,忽而问道:“此面何名?”那摊主倒也实在,“回爷的话,光面。”乾隆爷略作沉思,“光面虽然形象,却不雅致,适逢阳春三月,这面白如阳,蒜青似春,就叫“阳春面”吧。”阳春面由是得名。
得益于某度百科,我方才知道高邮阳春面(又称高邮酱油面)竟也位于出名阳春面之列,与之并列的还有上海阳春面、扬州阳春面等等,所幸的是,这几个地方的面我都尝过。上海面重汤头,往往是大骨熬制出的高汤,配上滑润的猪油、筋道的面条,最后撒上本地的小香葱,那四溢的香气不知承载了多少老上海人的记忆。扬州面以红汤为主,面条略宽,先撒葱花后加汤,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君不见蒋家桥饺面店每位进出的食客脸上均洋溢着满足的神情,这或许就是对扬州面最大的肯定。若是将上海与扬州的面比作是登堂入室的高手,高邮阳春面则更像隐世的剑客,潜藏于街衢巷陌之中,初看平淡无奇,一旦挑动筷尖,轻咬触喉,那种美妙便会在舌尖绽放,令人拜服。高邮阳春面亦称酱油面,其灵魂便在酱油,所用酱油必不能金贵,往往以袋装黄豆酱油为佳,精髓在于熬制的过程,其间辅以十余种香料,至于究竟是哪些香料,熬制多久却也是每家面馆的不传之技,只有亲自品尝方能体味个中奥妙了;其次在胡椒,胡椒多为药用黑胡椒,只有这样才够浓烈;最后是面,面为碱水面,面条入锅前细长柔软,出锅后则富有韧劲,配上秘制的酱油,药用的黑胡椒,再加上高邮湖产的虾籽,这面的香味似乎已经飘出来了。
提到高邮阳春面,就不得不提高邮的面馆。高邮究竟有多少家面馆,没有具体统计,不过仅城西的中山路,南北不过1600米,便有20余家面馆,且家家生意均不差,邮城人爱吃面,由此可见一斑。酒楼也做阳春面,虽是名师大厨,却未尝有这些街边面馆来的地道。这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小五饺面店,兄妹几人在高邮开了多家分店,几乎家家爆满,不过我却是不常去的,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实面本身没有太多问题,只是名声太大,期待过高,往往便不能如意,若是十分期待,九分满意,那便只剩八分印象了,大抵如此而已。说几家九分期待九分半满意的。
城西的中山路,有一家焦家巷面馆,号称百年老店,据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小的时候这面馆就已开多年,到现在还用木柴烧火,大锅下面,一锅面往往有十几碗,一个个搪瓷钵子加好调料浮于滚水之上,待猪油化开,加开水,叉入面条,一碗面就大功告成了,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半分的多余,十几碗面出来,从硬到软满足了各种口感要求,这便是功夫了。夏天的时候少了化猪油的这步,面条在入碗之前则要从凉水中过一遍,却是更有韧劲了。少年时我多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光顾这家老店,去了三五趟老板便记住了口味偏好,再去之时往往车还未停稳老板的吆喝之声便已入耳“伢子一碗干拌,烫点青椒,炸个蛋,面硬点”,待到入座,面也好了。夏季天热,店里还会备上凉好的大麦茶,配上一碗阳春面,甚是惬意。后来大师傅生病,店面由妹妹打理,待到归来,兄妹间却不知因为什么利益瓜葛而生了嫌隙,大师傅出走在中市口另辟了一处店面,取名昌隆面馆,焦家巷就此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西后街还有一家小六子面馆,师傅是位女同志,许是在家行六,便取了这样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小六子早年也在焦家巷面馆学徒,那时的焦家巷还是国营面馆,女师傅学成后出来单干,这一干就是30年,青年女性变成了中年妇女,脖子也由于常年重复相同的动作而变的僵硬以至略有歪斜,好在面馆的生意却是一天比一天红火了,也不知是高邮阳春面成就了小六子,还是小六子成就了高邮阳春面。
面已上桌,阳春面上桌后需立刻搅拌面条,确保每根面条浸透汤汁的味道,而后趁热享用,时间久了便会打饼(粘在一起),失去其本真的味道。好了,就话不多说,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