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题记
冬日寒假,匆忙回家后,疫情在措不及防的蔓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宅宅宅"。读书便成了一个认真的消遣。于是我读起了好奇已久的《我与地坛》这本书。
说起《我与地坛》这本书。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七年级上册中也就是不久前学习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文章中母亲的那句"咱娘俩要好好好活"让我久久的难以忘怀。也牢牢的记住了史铁生这个名字,对《我与地坛》这本书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趁着寒假,我将这本书买来细细品读,仔细斟酌。
史铁生,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这本书主要讲的作者与地坛的故事和作者与母亲的故事两大部分,而文章突显的两大部分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仿佛在母亲去世后,地坛就成了作者最亲近的地方,地坛就是作者的"母亲"。除此之外,此书还写了史铁生关于生死的理解。史铁生21岁那年双腿截肢,刚开始有死的冲动,但慢慢的,他想通了生死的意义,并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去了。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有两个。第一个是这本书一开始时,写作者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在地坛里待上一天,观察,写作。从瑶这轮椅可以作者是一个残疾人,双腿截肢了,但是政治壮年作者没有放弃,坚持在地坛中写作,并获得了各种奖项。在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面对挫折,有些人会选择放弃,彻底在挫折面前倒下,向挫折认输,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有一部分人,面对挫折不放弃,敢于与挫折斗争,最终获得胜利。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在面对困难与难题时,如果轻易放弃,在考试中一定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坚持不懈,也许就会想出来了。
第二个是作者二十一岁那年,"三进三出"医院。从"三进三出"可以看出作者的病已经十分严重了,况且其中两次还是被抬进医院的。作者的病的源头在于双腿上,是农作时落下的病根。当时作者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作者经常为没前住院而担忧。石铁生甚至产生过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的想法。但好在最后作者在病床上想通了,决定要坚强的活下去。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表达的意思:一个人不会在回首往事时而后悔;就像雷锋说的:"人的生命是属于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活得充实、丰富。
美的像诗一般的文字,坚强如铁一般的意识,史铁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岁失去双腿,面对命运的玩笑,他参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坛的那段岁月,他看明白了世间无常,人人自渡。他的残疾不是上天给他的一种恶运,而是上天给他生命的一种厚重感,让他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肉体的残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坛,给予了作者一片宁静的星辰。地坛的事事物物,给予了作者遨游的无尽力量。
面对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态度是如此的豁达,但是我相信拥有这种豁达的背后是无尽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坛的岁月。但是一旦拥有了它,这世间又有几分玩笑可抹杀我?坚强可能是层层伤疤的堆积。"希望的星光永远闪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书中所说,"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以至于后来作者身患尿毒症,终日治疗,也能坚强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坛,后来,地坛也在我。"地坛所给予作者的,将会伴随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史铁生那种人生的豁达,但更加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坛",伴随着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礼"。
总之,这本书也讲了许多道理,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这些道理,让人读完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国文学,值得人细细品味。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魄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还是一样无限之问"。万事浩浩荡,未来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