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段时间,我看了太多民国的大师故事。还感觉那是一个大师闪耀的时代,比起传统的旧中国,有着开眼看世界的西方启蒙状态。
这些看似先进的思潮,似乎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得既高级又有国际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媒体作者,在重读民国这些故事,传播这些人物的故事时,总是不断惊叹,感觉恨不得穿越到民国,亲自感受一下大师们的指点。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的确是不少文学作品记录那时的民国名媛与文学家、艺术家们,表现出的中西合璧的那种洋气感,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感觉。
但很可能这只是一种幻觉。
以我们普通人的资质和条件,穿越回民国,真的只能痛哭自己生不逢时。
02
长久以来的中国,都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底层的民众,其实都是以种田为生。
这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才是中国的真正底色。
我们太习惯看到一些土味的东西,而回看民国的时候,感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精英文化。
但这看似充满高级感的精英文化,其实和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真的没啥关系。
尤其是最近我看到一本名为《兴隆场》的人类学著作。
这本关于1940到1941年间的中国农村“乡野调查”,据说与社会学界最出名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齐名。
这是一部由三位不同的女性共同完成的一部“调查手记”。
第一作者伊莎白深入到中国西南四川的一个场镇,用自己西方女性的细腻和独有的关注视角以及扎扎实实的一线采访和调查,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底层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
由于讲述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让这本书既属于地方史志,又属于人类学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跨界结合。
女性作者更关注女性问题,在整个乡野调查记录中,对女性的经济状况和婚姻问题,有着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看到了民国时期,真实的中国普通女性的生存境地,我还真是倒吸一口冷气。
合上书就只有一个感受,庆幸自己是远离民国时代,否则在那个时代绝对没有活路的。
03
先看看普通女性在当时的婚姻状态吧!
经济条件稍好的乡绅阶层或者经商家庭,包括城市贫民,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跨越阶层的机会,社会的阶级固化非常的严重。
经济条件困难的城市平民,很早就会把女儿作为童养媳,给有男丁的家庭。
一方面是换得一些钱,另一方面是省下养育女儿的口粮。
那是一个重男轻女非常严重的时代,养女儿的那口饭钱,不如省下养男孩,很快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划算。
毕竟,那时大多数父母都觉得,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
对于那些有男丁的家庭,之所以乐意养童养媳。毕竟,比起以后正儿八经的娶亲,这个途径,还是要便宜划算太多。
最重要的是,这些女孩稍微大一点时,就可以帮忙照顾家、做家务,相当于也是家中的一个劳动力。等这女孩长大了,圆房后继续生儿育女。
可以说,只要是养活了一个童养媳长大成人,就会在未来把这个女孩的全部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04
就算是条件稍微好一点儿的乡绅,或者是经商的家庭,也会根据门当户对的原则给女儿早早的定下一门亲事。
至于婚后有没有感情,那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遇人不淑,那也是常有的事儿。
如果遇到丈夫身故或者家道中落,要是想继续生存,女性根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就只有改嫁这一条路,继续生存是婚姻的唯一目的。
这样的婚姻很难说,有什么幸福可言?
而我们在书中所看到的那些大户人家的女儿,能够为了爱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真的是凤毛麟角的精英阶层。
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过上她们那样的理想生活,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女性。
在那个普通女性几乎没有任何逆袭可能的时代,投胎是个技术活。
为什么这样说呢?
毕竟,女性的地位高低直接和经济状况相关,而这又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去学校上学、接受教育,那是必须的。
可7、80年前的中国,民国时依旧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大多数男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更不要说女性。
以兴隆场为例,全场15岁以上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70%的男性和98%的女性从未进过学堂。
这意味着,除了极个别乡绅大户的女儿,有过进学堂的经历。先不说她们学了些什么?是否成绩优秀?或者是真正学到了什么?
只要认识字的本身,就比98%的女性文盲强太多了。
“知识改变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很多书里面记录的那些,民国的名媛或者是女性知识分子,我们总是惊叹别人有才有貌。
却忘记了,这些取决于投胎技术好,家庭有财力接受教育才是前提。如果自己家不是大户人家或者是书香门第世家的精英阶层,一个女孩,在当时,极大概率也就只能当个睁眼瞎了。
没有知识,很难有工作,更难有收入,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女性唯一机会就只有结婚这一件事儿了。
05
这就又得先看自己家的出身了。
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哪怕再貌美,再温柔体贴,多半也就只有童养媳的命了。
据伊莎白的调查,1940时的中国,整个兴隆场的女性婚姻,90%以上的女性都是童养媳出身。
也有极少数,忍受不了家暴或者是恶婆婆的刚烈女性,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结束婚姻。
那时候的女性很难单独生存。
就连四川常见的水地和旱地,女性也只能在条件更为艰苦的旱地上去劳动。
而种植水稻这样需要和水牛配合,要有力气又要有巧劲的活儿,女性就连接触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说,哪怕孤儿寡母为了生计,都只有带娃改嫁一条路,到了新的家庭继续生儿育女,日子总要过下去。
个别坚持带娃独立生活的,只能在贫困线上费力的挣扎,一天一天地熬时光。
伊莎白就曾记录了一个女性,起先和丈夫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结果丈夫被抓了壮丁。
一年没有消息,虽还没有满现在两年失踪,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但女孩的父亲就做主把她改嫁,隔壁45岁的一个手工匠。
当她跟这个比她大很多的手工匠,有了一个女儿之后,才听说自己前一个丈夫还活着。
听说这个事情,最后解决的方法是这样决定的:“
“要是妻子继续跟现在的丈夫手工匠生活,就要赔给原来的被抓状丁的丈夫一笔钱。
要是妻子决定返回前一个丈夫一起生活,那前一个丈夫,就要给现在的丈夫赔一笔钱。”
妻子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物化的衡量标准。离婚、结婚、再婚,都是用一笔钱可以解决的问题。
感情本身的事儿反而不重要了。伤心不伤心,都没有钱来的踏实和真实。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生存状况,现实的让人心酸。
原来真实的民国,只是极少数精英阶层的盛世,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的只是乱世而已。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