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河南,好久不见
在离开郑州的半年多时间里,听到与河南有关的词,基本是在别人的只言片语里。 在饭桌上,单位的同事闲谈
“哪里哪里听说抓到了一个假冒高僧骗人的团伙,听说就是河南人。”“这不奇怪嘛,河南人不是还擅长偷井盖吗。”……断断续续的与河南、河南人有关的话题继续着,直至被下一个话题的挑起者的声音淹没。
每每听到与河南有关的负面话题时,我都很想辩解,不,不是的,河南人不是这样的,河南也不是这样的,可惜我这只小蚍蜉,终究撼不动大树。
而今天,我也不想多辩解什么,只想说一说,我和河南的故事。
在没有去郑州上学之前,河南在我的印象里是基本一张白纸,很少听说过,也从未驻足过,而13年9月,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时,我和河南这两条平行线有了羁绊。
最初对河南的印象并不好,河南人喜欢偷井盖,河南的空气不好,河南不富裕……这些是零零碎碎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而第一次对河南失望是因为刚到学校不久后的一次打车,走路不过十分钟的距离却硬生生坐了十几分钟车,多出了双倍的路费。
而最开始让我改变对河南看法的,是宿舍的一个河南姑娘。长的漂亮不说,还特别善良,她和我们讲了很多中原的故事,她告诉我们,虽然有的河南人真的会偷井盖,但都是过去被生活所迫,大部分是不会的,他们会创造财富,让中原大地熠熠生辉。到现在都忘不了她和家里通电话时的大嗓门“喂,妈(第二声) 中!”因此,对河南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豪爽,虽没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气魄,却又别有一番风味。
对河南的第二个印象便是美食。相比于南方菜肴的精致重卖相,中原菜量大重口感。宿舍十个姑娘聚餐,两三百块钱就能吃到好多好吃的菜,松软的馍沾着汤吃,一口气能吃一大个。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胡辣汤和烩面吧,第一次吃胡辣汤的时候真的被辣到了,想不明白大早上的为什么会有人爱这么重口味的汤,而渐渐的,这种辣到流鼻涕却熟悉的味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吃完火锅加烩面,吃完干锅加汤加烩面,服务生娴熟的把面饼拉成宽而扁的面条,整条的下入锅中,当柔滑的面条遇上丝丝的汤汁,美味氤氲在升腾的水汽里。我是一个不爱吃面条更不爱吃宽面条的人,却被烩面深深折服,甘心做一个小迷妹。在离开郑州的日子里,还会习惯性的在吃完火锅后要面条,而上来的机器加工过的面条总会让我如梦初醒,哦,没有烩面了,我也离开那个城市很久了。
说来也巧,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写这篇文章的是一包干脆面,午饭时间吃了一包脆司令,老妈问:怎么突然吃这个,我:这是河南产的,可好吃了,很多干脆面都是河南产的,老妈问:你是想河南了吗,我:……嗯,挺怀念,黄色的是我们最爱吃的口味。
( 好像又扯远了,拉回主题)对河南的第三个印象是美景。郑州的标志性二七塔、大玉米;云台山的嶙峋怪石见底碧水;龙门石窟的不朽艺术瑰宝;牡丹园里成片的美好……河南省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记得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记得中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16年夏天在北京,一个人拎着行李箱打车去车站,路途漫漫,司机师傅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我聊着天,我小心的试探了下:师傅,你是河南人吗?师傅从反光镜里看着我,问:你也是河南人?听口音不像啊。我:算是半个河南人吧,生活了快四年。一下子成了老乡,交谈便格外融洽,师傅和我讲了初到北京做生意发达的光景,被合伙人骗了以后的倾家荡产,不愿意做昧良心生意转做滴滴司机的历程,“北京的每一条街我甚至比本地的司机更熟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异乡人的坚韧与担当。师傅把我送到了最近的进站口,临走前我对他说:师傅,你是好人,好人会一生平安。他笑了笑,说“快进去吧”。
我不否认有偷井盖的河南人,有团伙诈骗的河南人,毕竟,哪里没有做错事的人呢。而我们要做的,是不能因为个别的分子而误解了所有的分母,只有当你走近,走进那群分母时,才会发现,他们善良,努力,执着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