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哪怕“不作为”,也好过“强势”。

强势家长最关心自己向孩子提出什么要求,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打算培养一个熊孩子,很简单,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不停管制、训斥,天天担心他变坏,天天去“教育”他。让孩子别玩游戏之前,家长请放下手机。

如果自己不能真正管住自己,就不要要求孩子管住他自己。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松懈些没什么,却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好比认为自己的功课可以烂,凑合着考五十分就行,但孩子必须考一百分!

不公平条约背后是强盗逻辑,而强盗逻辑是培养不出一个有理性、有主见的孩子的,只能让孩子罹患“网瘾”这种病。

如果家长能用微笑来面对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将来就能用微笑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其实没什么,学到最后你会发现:在儿童教育上,成年人可做的越来越少,极其简单。

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在“孩子”和“面子”间,我们常有挣扎。

提防某些言行只是“做给别人看”。

几乎所有亲子沟通问题最后其实都是一个“视角”问题,即“同理心”问题:它既简单,又复杂;它是一个母亲的一念之差,也是一些父母永远不能觉悟的高度。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

如果发现孩子不听话,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大人说什么都当耳旁风,甚至做出一些危险动作,这就是家长平时对孩子下指令太多了,孩子的心理秩序被搞得紊乱了。

所以,其实孩子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指令,绝大多数指令只是家长自己觉得说出来舒服。

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都动起来,并且让孩子情绪愉快,这“两动一愉快”是最重要的。

家长要想办法平衡,

而不是一边抱怨,一边给孩子施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