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个关于为将之道的概念,那就是“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古今中外的不少军事家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民间不少军事爱好者更是对这一话题津津乐道。
这不禁让老外想到很有意味的问题: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尤以军事人才为盛,可谓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无论魏国蜀国还是吴国,都在纷争战火中锻造出一拨又一拨优秀的将帅。那么,在这些军事人才当中,到底有哪些人真正具备孙子所说的智、信、仁、勇、严这五德呢?
当然,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三个概念,才能展开对这个话题的探讨。
其一,以史实还是演义为讨论基础?老王认为,如果拿《三国演义》来说事,那整个讨论框架就会如同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本文仅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主要基础展开讨论,当然裴松之的注解包括其经常引用的《汉晋春秋》等较为严肃的史著也可列入讨论范围。
其二,如何界定军事人才或者说军事家这个概念?
在老王看来,所谓的军事家不单单是指那些亲赴战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武将,还应当包括那些具有战争谋划、指挥、调度、运筹能力的谋臣策士。用现代理论来说,军事家就是指那些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者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者。实际上,这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将”,也可以按称之为“将军”。打个比方,三国时代的吕布、关羽、张飞、夏侯惇、张郃、孙策、黄盖等将领,自然应列入本文考察范围;而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鲁肃这些人很少甚至从不亲自上阵参加战斗的人,也都是我们要讨论的军事人才。这才是符合《孙子兵法》对“将”之定义的。
其三,我们还要搞清楚“将之五德”的真正含义。关于这一点,可能很难找到一个人人都认可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五德的理解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公论。我们只能先采用立场较为中允的说法,否则这个讨论就没法推进下去了。
智,当指智谋、谋略,为将无谋,兵家大忌,故排首位。
信,即信义,赏罚必信,说到做到,方能令人信服,部众团结。
仁,指爱护士卒部属。要说明的是,历来对“仁”的理解是有不同意见的,有观点把“仁”上升到了儒家的仁学高度,那就有点太高大了。在军事层面上,爱护部众、关心下属就已经可谓“仁”了。
勇,这个简单,勇敢果断、战不畏死。
严,指纪律严明,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军纪严整。
好了,这两个概念确定下来。那么,接下来再列一个大名单,把三国时代(包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的汉末时期)主要的军事人才先确定一个大致的讨论范围。
第一类是各军事集团的首领,共11名,主要包括:曹操、刘备、孙坚、孙策、孙权、袁绍、袁术、刘表、张鲁、公孙瓒、马腾……
第二类是各军事集团中曾经以阶段性军事行动总指挥身份(包括元帅、都督这一级别)出征的主要“帅才”,也是14名,主要包括:诸葛亮、周瑜、鲁肃、关羽、夏侯惇、吕蒙、陆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姜维、曹真、诸葛恪、陆抗(羊祜是陆抗最主要的对手,但他是晋人,不在此文讨论范围)等。
第三类是各军事集团中担任过军事行动主要执行者的武将,共:
魏国:张郃、乐进、于禁、张辽、徐晃、许禇、夏侯渊、典韦、曹洪、曹仁、夏侯尚、张绣、庞德、文聘、郭淮、孙礼、邓艾、钟会、毌丘俭、文鸳……
蜀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李严、魏延、马谡、王平、邓芝、张嶷、张翼、马岱、李恢、夏侯霸、诸葛瞻、廖化……
吴国:黄盖、程普、韩当、周泰、太史慈、甘宁、凌统、徐盛、丁奉、朱然、陈武……
其他:吕布、颜良、文丑(华雄在正史中系孙坚所杀,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出色,不列入此名单)……
还有一些人的身份比较难以确定,比如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有韩馥、张杨、刘岱、刘邈、鲍信、孔融、陶谦等人,他们确实是某支军事力量的首领,但在史籍当中少有甚至根本没有上阵杀敌的记载,因此也不计入大名单。
顺带要提一句,三国时期因为战争太过频繁,许许多多文官挂的是武职,比如蜀汉的麋竺,是刘备的高级幕僚,却拜为安汉将军;另一幕僚简雍,官拜昭德将军。实际上这类将军头衔只是虚职,并没有军事实权,也没有带兵征战的记录,自然不对他们进行“将之五德”的考量。
总而言之,上述这份名单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让人人都满意,因能在各军事集团中筛选一些排位靠前的军事人才,进行初步筛选。但是由于以上名单涉及的人数多达50名,要逐一探讨的话,这工程恐怕就太浩大了。因此,老王采取了一个偷懒的办法,综合战绩、名望、地位等因素,选出5个军事家进行初步评点,作为抛砖引玉。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曹操】
智:★★★★★(曹操自己也说了“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
信:★★(《华阳国志》载:曹操答应把秦宜禄的妻子杜氏给关羽,见到杜氏美色后却自己霸占了,爱美色不爱名将,差评!)
仁:★(曹操是奸雄没错,确实很奸诈,但至少他的下属都被他照顾得服服帖帖、真心感戴,不能完全跟仁义道德混为一谈)
勇:★★(曹操虽然从不搞单挑,但作为军事指挥员,能够多次甘冒矢石、亲临战场考察敌情就已经是“勇”的正确打开方式了)
严:★★★★★(肯定很多人会想到“割发代首”之事,但那很可能只是演义中的杜撰。从史书上可以看到的是曹操治军还是很有一套的,否则他根本hold不住曹魏集团的众多名将)
【诸葛亮】
智:★★★(再次声明,别拿演义说事,那是妖魔化的诸葛亮,正史对他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已经基本上能说明问题了)
信:★★★★★(赏罚有信这条没得说,蜀汉没人不服孔明。街亭之败,上表“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本是史实)
仁:★★★★(在世人心目中诸葛亮既是忠臣也是仁人,但他罔顾蜀汉国弱民穷的事实连年发动征伐是否合理,是值得商榷的)
勇:★★★(诸葛亮没有上阵杀过敌,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证明他不害怕因战而死,“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说明他不害怕操劳过度而累死。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死在出征途中,为国捐躯了)
严:★★★★★(纪律严明、以身作责,诸葛亮堪称千古表率)
【司马懿】
智:★★★★★(历史上的司马懿远比演义中足智多谋,曹操苦心经营的基业都被司马氏夺走就是明证。就连开国领袖毛伟人也称赞他“多谋略,善权变”,甚至认为他比曹操更高明)
信:★★★★★(“魁杰雄特,秉心平直”。这是曹植的评价,后面四个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司马懿有没有“信”)
仁:★(诛曹爽、王凌、令狐愚均夷其三族,虽然这些事件不是直接与为将之道,但也能说明对于司马懿这种“鹰视狼顾”、本性残忍的人来说,就别奢谈什么“仁”了)
勇:★★★(跟诸葛丞相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严:★★★★★(“威严允惮,风行草靡”这也是曹植说的,治军严整这方面司马懿是绝对没问题的)
【周瑜】
智:★★★★(历史上的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真正统帅,没诸葛亮多大事儿。把功劳算在孔明身上,那是演义制造的“冤案”。刘备曾评价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另外,有个日本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历代名将100人》,里面可是有周瑜而没有诸葛亮。)
信:★★★★★(周瑜在赤壁之战前被起用时,手下很多孙策时代的旧臣,无“信”无以服众)
仁:★★★★(程普所说的“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如果周瑜不“仁”,老资格的程普是不会有这么高评价的)
勇:★★(跟诸葛丞相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严:★★★★(从赤壁之战的结果来看,周瑜治军至少是优秀的水平)
【关羽】
智:★★(水淹七军?别逗了,历史上的水淹七军只是天公作美,并非关羽的主动策划;单刀赴会?那是演义的杜撰,原型是鲁肃。史实中的关羽,“智”其实是一大短板,试想一下,如此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眼高于顶、鄙薄文士的人,怎能可能有出众的谋略呢?)
信:★★★★★(好吧,如果此处不给五颗星,只怕满世界的人都要来找我拼命了。但仍然需要说明的是,演义把关羽的信义严重夸大了)
仁:★★★★(在这个方面关羽的身上其实有着两重性。一方面,史书上都称他“善待士卒”,对普通士兵他应该是极为爱护的;但是另一方面,他镇守荆州时,由他辖制的一些将领却不买他的账:孟达、刘封拒绝支援他,糜芳、傅士仁反叛他……别光骂这四个坏蛋了,关羽自己肯定也是有责任的)
勇:★★★★(到底是该给四星还是五星,小编其实是很犹豫的。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上,什么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诛文丑这些功绩都是演义为了神化关羽有意制造的冤假错案,史籍中能看到关羽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战场表现就是斩颜良和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这个看法肯定跟绝大部分人头脑中对关羽的印象截然不同,小编坐等喷子们来轮)
严:★★★★(关羽在军纪上的约束力肯定是没有没大问题的,否则刘备也不会委其以镇守荆州的重任)
综上所述,从总体表现来看,在以上五位军事家中,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关羽并列第一,曹操叨陪末座,不知道与您心目的评定是否相符呢?当然,在大名单中,或许还会有更出色的人选,只不过以小编这可怜的智商,实在是没法给出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