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有车驶来,驶过暮色苍白,旧铁皮往哪开,恋人已不在……” 前阵子耳畔不时响起陈鸿宇的《理想三旬》。而立之年的无奈哀嚎,每听一次,莫名的感伤。
主观讲,这种心境来自情感空虚和内在匮乏;客观讲,这种无耐感大部分是来自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而如今,90后已是奔三的人,传统理念告诉我们“男子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人应该买房,娶妻,生崽”是普遍人的想法,这种僵化的思想会时不时戳痛“玻璃心”。自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从象牙塔下来的半年里,繁杂的工作让人喘不过气,慢慢习惯每天的“流水线”生活。大家似乎除了聊房子、孩子、教育,也没有其他的共同语言。自我发展搁置一旁,似乎这就是终点。人生再无波澜,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升级打怪,难免有些愁闷!
年前看到简书一位叫“木棉与橡树”作者写的《精进》系列评书。算是应时,有些感触,就买来拜读一下。拿到书,简约泛黄的封面,是我喜欢的style。
翻开第一篇“时间之尺”,知道要粘上了。忙里偷闲,每天睡前看一点,细嚼慢咽,今儿算看没了。思绪飘开不可收拾,但有些东西只有内化为实践才算瓜熟蒂落。既然没实践,就不铺开讲。结合自己,简单说说。
当看到“五年计划”的概念时,脑子飞到5年后,那时的我在干嘛呢?在国外深造还是在给孩子换尿布?画面太美,不敢多想。说实话,真没想过,更何况谈计划呢。一下子戳中了软肋,差距被无限延伸。五年,很合理的一个时间段,可以实现破茧成蝶,质的退变。五年,小女孩可以长成花季少女,姑娘可以变成妈妈;五年,可以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艺,或者精通一门语言;五年,国家、企业可以实现领导班子换代。拿我从事的医科,5年,一个小白住院可以变成一位老道主治。大凡医学大牛,5年可以实现质的突变,副教授/教授加冠大有人在。记得一次开学典礼上,有个毛头小伙上台演讲时,大家以为是学生代表。结果主持人介绍**教授、博士生导师,引来一遍唏嘘。听完演讲后,原来人家短短几年实现了蛻变。相信计划和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活在当下、享乐主义盛行,而大部分的人欠缺未来视角。许自己一个五年计划,踏实去做,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比起得过且过,收效肯定更佳。
当谈到什么事情值得去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首当其冲。那什么事算高效益、长半衰期呢?掌握一种高效的思维技巧、进行一场深度旅行、坚持一项爱好、与大牛进行意味深长的谈话或者找到一份真爱等算是吧。伴随快餐文化的盛行,时下高收益值、低半衰期之事是宠儿,“双十一”的买买买、火锅店的吃吃吃、电影院的看看看、K吧的唱唱唱和“恋爱”的谈谈谈。聪敏人都懂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满足。当然,这种满足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不下太深足迹。对于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如练习书法、背诵唐诗、读懂一部哲学著作等,问津的人不多,可是一旦吸收,益处弥久不散。当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如漫无目的地刷微博、无边际的侃大山、窥见陌生人的隐私等,也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事。对于年轻人,我们应该多做长半衰期之事,只要足够沉淀,终有绽放一天,必将获益终生。当然适当的及时行乐是必要的。高收益值、低半衰期之事要节制,而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之事则要排斥。审视自己,这点算契合,比较看重深度体验。于人于事,爱就要彻底,爱就要绝对,逢场作戏不擅长。但有时候难免急于求成,陷入死循环。
在这本书中,对“通才”和“专才”也进行了论述。在当下,作者倾向于专才的价值。毕竟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我们只是大轮上一个个小螺钉。木桶短板原理适合团队合作,却不太适用于个人发展。“T”型人才的发展,关键在于一竖,你必须要有可以让你立足的一技之长,然后再去发展那一横。保持心智独特性,更能够让你容易脱颖而出。但潮流是风向标,随波逐流是常态,又能有多少人能把持自己的独特呢。只有逃脱献媚于他人的牢笼,才能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保留自己的“怪癖”,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拿《奇葩说》来说,里面的每个角色,上至主持,下至嘉宾选手,以常人的眼光,都是异类。但不可否认,他们的个性无时不刻在闪光,才思碰撞的魅力又非常人可及。所以,我们要敢于做别人眼中的“奇葩”。
本书就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创新七个维度进行细说,算是一部心智成长的好作品。不一定每个人都适用,但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缺陷的影子。或许它不能让你变得很厉害,重要的是它让你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这点,足矣!
迷茫了,静下来读一下,共勉!
下面附上本书的精要,供大家分享:
一、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Key points
1、 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2、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3、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除非必要事件。
4、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5、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6、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业余爱好。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做出更好的选择
Key points
1、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2、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3、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4、 如果有太多的可能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5、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6、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三、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Key points
1、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2、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3、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4、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5、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化耗损。
6、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7、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四、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Key points
1、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2、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3、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5、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和桥。
6、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的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7、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五、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
Key points
1、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2、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3、 为了让思维更好的发散,获得更多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引入混乱和随机。
4、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5、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六、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Key points
1、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加优秀。
2、 努力不是一味的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3、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4、 把时间主要投放到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5、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6、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七、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
Key points
1、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2、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景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3、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4、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5、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只要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有了自己家庭,2017年,愿我们都能做更好的自己。
小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