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部从名字来看就很轻松惬意的作品。
刚刚开始看,读到布鲁克林的小孩在大街上集体捡废品的片段,尤其叙述者如数家珍般描述各种不同材质的废品能卖什么价格,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写得如此细致吧。
这引起了我的回忆。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奶奶都是环卫工人,他们就经常捡废品,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了,我也经常会陪爷爷奶奶去卖废品,知道这些瓶子、纸箱子是可以换钱的。所以我在院子里看到一些饮料瓶也会像找到宝藏一样捡起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的行为。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房东伯伯”看到我捡瓶子告诉我不要这样做,我就问为什么,她说我的同学知道会笑话我,当然现在我知道她是出于好心,不然谁会在乎你会被别人怎么看,但是当时的我并不理解,为什么靠自己劳动捡废品会被其他人“笑话”,这好像和学校里老师教的价值观念有些矛盾。
初中就转到了老家去读,那个时候爷爷奶奶也在小区里做环卫,拖垃圾车去倒到集中处理点时必经一条上坡路,每次爷爷奶奶都会格外吃力,而我在不上学的时候就会帮爷爷奶奶推车。垃圾车的四边会用板子隔起来,这样可以装更多的垃圾,少拖几趟,尤其是夏天垃圾的臭味格外扑鼻,可是这些我都并不很在意,我只觉得能够帮爷爷奶奶就很开心,有时候爷爷奶奶还会给我零花钱说让我去买饮料喝,这时候就会觉得这是我劳动的收获。
继而转念又想,如果是现在,我还愿不愿意去捡废品。答案是肯定的,不会。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我有一点小洁癖,不愿去碰那些“脏”东西,更重要的是,现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捡废品这种事是不体面的(正如小时候房东伯伯告诫我的一样)。
长大后的我和小时候的我形成了一种对照,现在的我也变得不如儿童时期纯粹了。
虽然如此,好在我仍有一颗反思之心,能够对自己进行批判,并且,我并不会瞧不起这种行为,不认为环卫工人“脏”,因为我的爷爷奶奶曾经也是环卫工人,我能够推己及人。“劳动最光荣”永不过时。“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