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文章
在写文章这件事情上,习惯会觉得需要提前把大纲理出来,然后审视有无意义,写作过程中也总会想这句有无意义。现在,对于我来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程序:写,不去评价的把想写的在这一个窗口里写出来,这是第一步;然后,可能会涉及几个小主题,把这几个小主题的联系给出来,这是第二步;然后再全篇看一下,有无跟自己的感受不贴切的,有无顺序调换一下能更好的表达的,对之调整,这是第三步;把我觉得重要的引用给出来,把很想做延展的地方标注出来,这是最后一步。
求学时各种命题作文的写作,是让你收集关于这个命题的素材来表达一个主题下的感受;我此时时刻的写作,是几天的行动与学习后的思考。知识应该帮助你做出行动,你拥有的知识如果只是显示你聪明就糟糕了。工作以后,仍然很习惯的认为有人把某项工作的知识图谱画出来,你应该沿着枝枝杈权机械的去掌握。当你行动所用的知识,在你的大脑里没有足够的图谱时,你不免有些慌张,那么,以你熟悉事物的规律类比,其它就交给直觉吧。我想比较拘泥于“只有完全学习了解,才能去尝试”的人,一来会不愿意接触新事物(会带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二来在原有熟悉的领域,又会太局限于自己已经习得的理论,会拿理论去套用所有事情,也是就经典的拿锤子的人的理论。
说到直觉,我想起相近的“标签”概念。为了便于大众的传播,往往社会上流行的观点都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同时,在一个人群内,假如某个人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人们也特别乐于从众按这个标签去定义这个人;更不容易察觉的,是人给自己贴标签,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标签不是坏事,但标签的属性是有点附庸社会、大众的,人隐隐会认为,我已经按着社会、大众、他人的期望来做了,我还有什么错呢。标签是形成人的直觉的一种,但直觉的来源不止一种。直觉可以是在在学习、思考中,不断地在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着介质,让你做出虽然不能马上说清楚为什么这么下结论和做决定,但我认为就是这样下结论和做决定了;花点时间深究,也许你对直觉就能说清楚了。高级的直觉,要求你对自己的思考和行动都负责任,你也能对你短时间做下的结论、决定负责任(即使犯了错,也能负起责任)。
标签为何流行,因为语言其实是不足以完全传递人类想法的。我想起北大出家的柳智宇说的一句话: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我们却习惯给事情加上种种的概念,附加上很多意义,用这些概念扭曲了事情本身,也填塞了活泼泼的心灵。能否让人与人的相处回到最单纯的地方,心与心的连结?(柳智宇原文:我理解的爱情)
说到标签,让我又联想到了权威。有的领域,带头人其实很谦虚的,理论本身也才发展了不到100年的时间,比如心理学,探索远远未止,所以很多理论也是先形成一个框架,还需要慢慢调整;有的领域,权威有利益需要,比较美国总统川普,他的言论是有利益的目的的,对于这类权威,很多黑客就热衷于去解密这些政府决策文件;有的领域,权威只是较熟悉那套理论框架,甚至只是在体制化环境里非常熟悉流程的,不仅只是职能部门这种体制,而且像会计师、金融分析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被AI取代的。
还有想到没说完的,留一句话吧:
- SCI等学术研究,是为了你能站在好的理论基础上,去做你的小小突破。我希望真正喜欢学术自由的人,对于指标多少的焦虑感能轻一点。
- 人容易感觉孤独,跟小时候需要关爱时没有得到有关系。如果要马上满足填补空虚感,他可能就转向了他人的认可。
- 一家公司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怎样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