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这本书已然读过三遍了,定义就不再赘述了,只结合我的生活运用过程中的一点点感悟:
最优体验: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变得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体验)状态。”
在这些能够促进心流体验产生的要素当中,“挑战与能力相当”这一条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使之能够战胜眼前挑战的时候,才会产生心流体验。
于是我努力备课,甚至是写下了三万字的口水稿,最终在课堂中我体会到了心流体验。在这次两天的分享课程结束之后,学员也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这我更加强化了一个信念,那就是:
你必须足够努力,才配享有心流体验。
贰:
在职场上,谁不想拥有一份可以经常体会到心流体验的工作?因为一份具有心流体验的工作,会让你充分的沉浸其中,更重要的是,还会让你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那些在工作中度日如年的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还没下班呢?
然而,那些在工作中经常会体会到心流体验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却是:纳尼?这么快就下班了?
正如文中所说,在拥有这种心流体验之前,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你不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胜任挑战的时候,就轻易的体会到心流体验。
在《心流》一书当中,作者是这样说的:
“唯有不断的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天赋的儿童才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莫扎特固然是是神童和天才,但要不是父亲在他一脱离襁褓后立刻逼他练习琴艺,恐怕这份才气也很难开花结果,取得日后的成就。”
我自己也有很多类似的体会:比方说,当我打篮球技术很差的时候,我很难在篮球场上找到心流体验。但是随着球技的不断进步,我就越来越容易在球场上找到心流体验了。
再比方说,当我英语很烂的时候,我也很难从和老外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心流体验。别说心流体验了,只要场面不尴尬就算烧高香了。后来随着自己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和老外进行交流的时候,就更加容易体会到心流体验了。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当我认真准备课件的时候,在课堂上也更加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但是当我没有时间充分准备课程的时候,则很难体会到心流体验。
说到这,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老教师会说,当他们要开一门新课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更加兴奋。
因为上一门新课,意味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教案了,而需要重新花费精力去备课,去迎接新的挑战,但随之而来的收益却是——更多的心流体验。
正如书中所说:
“使出浑身力气攀登山峰的登山者,拿出看家本领唱歌的歌手,织出空前繁复图案的纺织工,以及必须更新手法或随机应变以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都最有机会获得心流体验。”
叁:
其实在休闲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投入足够的努力,才能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只有具有心流体验的休闲活动,才是高质量的休闲活动,也才能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很多人会在工作日的时候盼望着周末的到来,但是等到周末真的到来的时候,却又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时间。很多人只不过是躺在床上发发呆,窝在沙发上玩玩手机,或者是漫无目的的看看电视。
其实,这些都属于被动式休闲,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形式的心流体验。如果长期依赖这种被动式的休闲方式,就很容易感到精神空虚,甚至感到生活丝毫没有意义。
想要在休闲的过程当中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进而起到真正放松身心的效果,那就要选择主动式休闲。当然,这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心流这本书中,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
“想要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很多人都明白,读一本有趣的小说要比漫无目的的玩手机更加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但是,这种心流体验并不是在翻开书本的那一霎那就会马上产生的。
有时候,你需要耐着性子去读一个冗长的小说开头,先去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介绍,最后才有可能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虽然说,人类是本性就是害怕努力,逃避去做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顺着这种本性走下去,就会走向无尽的空虚。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要想得到更高级的心流体验,就必须在休闲的时候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每个星期一下班之后,我都会克服自己的惰性,换上一身篮球装备,充分做好各项热身活动,然后去体育馆打篮球。
因为我知道,如果因为害怕换衣服麻烦,不去打这场篮球,那么我会错过太多的心流体验。同时,我也害怕去经历长时间玩完手机之后所会体味到的——那种莫可名状的空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