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细细读了一遍《陶渊明集》,颇得启悟与滋养。
陶的作品类型很多,有诗、辞、赋、疏、记、传、赞、述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可能只是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等篇,不过,总观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很有水平的。而在他留下来的所有作品中,被认为成就和价值最高的,则是他的诗。
这次读《陶渊明集》,看、读、听、抄、思,颇花了些功夫。读完还是觉得不能全懂,似懂非懂。
但在这似懂非懂里,却又好像懂了很多。懂了陶渊明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思想、精神与情怀,得了他的真趣似的。当我用心去品读那些文字,思想犹如超越了文字这种媒介,让我直接得以连接到1600多年前的一个人。时空与朝代虽然不同,但同样作为人,有一些东西却是相同的。思想、心灵是可以超越时空、朝代与文字的。
那么,从他的诗文中,我到底懂了什么呢?
懂了他的纠结、挣扎、艰辛、苦难,知道千百年前的诗人也曾体验过这些。“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我今日之彷徨,并非我这一个个体所独有,但凡有点思想、有点追求的人,都会有吧。但在这繁复的时代里,个体又常常自感无力弱小,无论怎么都难以处于一种安适的人生状态。
读《陶渊明集》的过程中,我时常感慨:这么大的文人、诗人陶渊明,一生都很多次、很长久地对人生迷茫、彷徨、纠结过,我们这小人物的纠结真是太正常不过了。在纠结、迷茫、彷徨之路上,我不再孤单,因为我看到了一颗与我相通的灵魂。人是群体性物种,当我们觉得有人曾和我们一样,我们便觉得不再孤单,心灵好似有了安慰与陪伴。这大概就是知音吧。
不懂那些诗文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多的情感都只是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诗,恰正有此特点。在似懂非懂、不懂又懂里,恰恰有着相同的基础,无限的张力,正好可以盛下个体独特的情感与感受。诗,随读者的理解与感受,随方就圆,抒发了读者的情感与想表达的内容,有时似犹未尽,有时延绵悠长。
再说,全都读懂了,像白开水、大白话一样,那还有什么意趣呢?诗之美、诗之吸引与魅力,恰在于朦胧,在于你好似已经触及,却难以道明的那种状态。所以,越读越上瘾,越读越难以停下来,不舍得把书放下。这算是陶诗的共鸣性与同时性吧,也是很多诗的共同特点。那些经过千百年而常盛不衰、至今仍打动人心的诗,也多具有这两个特点。
当我心情低落时,便想到渊明。心想,我所感受到的这些痛苦,渊明也都感受过,这算得了什么呢!渊明能跨越、能挺过去,我也能。这是渊明的诗带给我的力量。
懂了他的豁达,坚持心中的理想。“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即使贫穷,也要守住心中的坚持,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安贫乐道。“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渊明的这种境界,教我在喧嚣浮躁的现在社会里,守住一份清静,安于内心的淡泊,并聊以自我安慰。
喜欢渊明的读书境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于他,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而非求取功名、往上层社会攀爬的工具。渊明是做过官的,但那都不是他心中热爱,最终他放弃了官场,成了一个隐者。
即使归隐之后,渊明也不把归隐当作一种提高名声的炒作。也没有把读书写作当作提升名望身价的手段。农忙时,他也参与田中耕作,有时忙起来,也多日不读书不写作。读书写作于他,是一种真心随性而为,并不为其所累。
渊明虽然选择归隐,但他的一生是非常积极的。他不卑不亢地活着,好读书,亲躬耕,爱写作,用文字和行为表达着他对人生的态度,向世界传递着豁达与美好。表面看,渊明的田园生活悠闲闲适,但因为贫穷疾病,还有很复杂的人生理想,渊明也面临着很多人生的艰难。但渊明内在有着青松的孤傲品质。“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激励了多少后人,抚慰了多少人心。渊明的内在精神,犹如青松气节。
渊明感叹:“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唉,想想渊明,小时候就明白了道理,老了还自谦没有成就,那么,我们没闻道、没成就、不成功又怎么样呢?大诗人都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我们普通人,没有成就又怎么样呢?没关系,平淡且实在地好好活着吧,每天以积极的心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若有理想、愿望,或兴趣爱好,那就在日子里慢慢坚持、享受吧,不要急功近利。在一遍遍呤诵这句诗的过程里,我变得面对现实、接纳现实了。
诗的作用,在于理解、共鸣的抒发与释放。
渊明对于死亡是豁达的,他的关于死亡的诗,还有他的自祭文,全都反映着他豁达淡然的生死观。所以他喜欢当世的欢然淡然安然,喜欢饮酒,要做自己。“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渊明像灯塔,只要想起他,心中便有了明灯,前路便有了光明,心中便有了安慰与力量。他已不言语,但他的诗文长久留芳。看他的诗文,便好似与他在一起,他在对我笑,陪伴着我,鼓励着我,穿越着生命里任何的境遇。
所以,读渊明的诗,读不懂、记不住也没关系,我们还是会从中思索、得到滋养与启迪。它不只是知识的摄入,而是心灵的滋养。
一本《陶渊明集》在手,便可抵御很多抑郁、焦虑、恐惧与茫然,具有安神静心的作用。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感恩古人,珍惜当下。
居于心安之处,若能有三五同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则是更愉悦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