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在雕像倒下的地方,我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地。”
第二次读这种文化旅行类(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类别,没有的话就当我自创的好了)书籍,第一次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系列”(《文化苦旅》,《中国文脉》,《行者无疆》,《何为文化》,《山河之书》)。只不过一个是探寻苏联解体后,中亚文化的变化,寻找失落遗迹;而另一个则是追寻中国文化根系,寻找散落世间星星点点的中国文化。
“苏联解体后,中亚像一颗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他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的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
为了寻找这些让他迷恋的失落文化,他踏上了征途,独自一人的征途。吉尔吉斯斯坦漫步在发生过两场革命的“阿拉套广场”,结识一位热爱写作的吉尔吉斯青年阿拜;乘坐小巴经过《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大师笔下的碎叶城,楚河一带喀喇汗国和西辽帝国都曾在这儿建都,它们和很多游牧民族的政权一样,兴衰如风,消失在这茫茫世间;登上天山,步行前往苏莱曼圣山,一路上文化的人都是那样的令他痴迷,尽管在一些游客极少的地方当地商人总会展现对外国人的不友好过高的车价以及绕路他也见怪不怪了。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从吉尔吉斯斯坦到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萨克斯坦,独自一人跨越了整个中亚大地。虽然这不是一次性的旅程,有的地方作者甚至去了多次,与当地人交流,阅读无数本书籍,只为将中亚文明向世界展示,让失落的卫星重新找回自己的轨道。
“某种程度上,那也正是撒马尔罕给我留下冷清印象的根源;它就是一座古代文明的坟冢、一片漂亮的陵墓群。历史留下的一切遗迹,都已经与今天的撒马尔罕没有任何瓜葛。作为旅行者,我只是机械地从一个遗迹,移动到另一个遗迹,试图从每个遗迹中眺望到一点遥远时代的微暗火光。或许,这就是玛利亚最终放弃导游职业的原因。她已经厌倦谈论那个已逝的撒马尔罕,那个与今天断裂的过去。”
一个古老的城市,一个虔诚的旅行者在追寻她风沙里淡化的印迹,替她书写她的“史诗”。
【文化旅行类:不同于游记小说、自然文学,旅行完全以文化为主导。人文、历史塑造一个个立体城市,不仅仅是风光景色构建的浮于表面的视觉效果,更是深入城市内部的文化内涵,以及千百年历史造就的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