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的争执
小军同学初一报到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高瘦瘦、白白净净的一个男生,有着几分可爱,只是动作和语言上缺少了一点阳刚之气。我想,这可能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上存在着一点差距吧。也恰恰是这一特点,使他成为了50多个新生中,能给我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几个孩子之一。
第二天,也就是初一新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我利用晨读的时间,按身高给大家排了座位。接下来,我让全体同学起立,从纵向上进行调整。当我调了几个同学的座位后,发现有一个学生居然坐在教室最后面角落的位子上歪着头望着窗外发呆——他就是小军同学。班主任第一次安排事情时居然走神,这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哎呀,还有一位同学怎么坐下了?站起来。让老师看看你和前面的同学谁更高一些?”我笑呵呵地说道。小军同学似乎什么也没听到,还是直直地望着窗外。
“最后面的那个男同学!站起来!”我的声音变得有些严肃了。同学们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到了小军同学身上。然而,他依然是充耳不闻、纹丝不动。
这让我的怒火腾地一下冒了上来。我径直走到他身边,提高了嗓门道:“我让你站起来!听到没有?”他将脸转过来,不解地看着我:“你又没有叫我!叫的是他们!”“我让全体同学起立!你难道不是初一(1)班的一员吗?”我强压着怒火。
“我不是!你就当我不是好了!”小军也毫不畏惧地提高了嗓门冲着我喊。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我们俩。从来没有学生开学第一天就敢这样和班主任冲撞,我恨不得将他拎起来赶出教室!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情绪上有些问题。如果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抗下去,只会激化矛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对于我以后管理班级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也许这个孩子对自己这个座位不满意,想发泄一下情绪。或许他是在故意激怒我,扰乱秩序,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不管怎么样,这个事情要冷处理。
我淡淡说道:“哦!呵呵!大家都请坐!第一节是英语课,拿出英语书,预习一下第一课。”接下来,我单独叫小军同学来到我办公室了解情况。路上,为了缓和一下刚刚充斥着火药味的气氛,拉近师生距离,我试图把一只手搭住他的肩膀和他并排而行。气呼呼的他甩开我的胳膊说:“别碰我!我自己会走!”这个小家伙还真是个“刺头”。
到了办公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坐在我的对面冷静一下。一分钟后我问他:“说说看,刚刚是不是老师安排的座位你不满意?”小军看了我一眼没有出声。但从他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我继续说道:“刚刚在教室发生的事情,老师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而是单独叫你过来谈心,一是感觉你有情绪,二是要给你在大家面前留点面子。你说对不对?”“嗯!刚刚的事情和座位安排没关系,我是想故意激怒你,让你把我赶出教室!然后打电话叫家长来接我回去,我就可以不用上学了!”小军同学淡定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这个孩子怎么有这样的想法?经过一番交谈,我了解到,小军同学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父母离异,之后,父母双方对他要求差异太大,导致他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上初中前,他就听说初中比小学学习压力大得多,学习内容也难得多,自己肯定受不了。今天早上和我发生争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叫家长带他回家,以达到逃避上课。
原来如此!我差点让他的如意算盘得逞了。经过半小时的劝导,小军同学答应我,今天可以留在教室,体验一下初中的学习,并且不会和任课老师发生争执,也不会和同学闹矛盾。
案例反思:师生发生争执,老师要先降温。
现在的初中生,甚至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他们对老师不再像低年级小学生那样盲目地崇拜和听话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强烈的自尊。老师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也不可能简单地规定不准干什么、不许怎么样,更不能对他们仅仅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叛逆,甚至是形成师生长期对立。因此,适当的忍一忍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以小军为例,若在当时的场景下对他进行严厉批评,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让他产生对立情绪,师生关系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话再想去与他沟通或进行教育,难度就会加大。
所以,当师生发生争执时,老师要先降温,哪怕心里很恼火,也必须控制,因为双方针锋相对,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何况班级里还有其他学生在场。尤其是初中学生,特别要面子。在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初中生往往会为了在其他学生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面子,就算明知自己有错,也会辩解到底。教师了解了他们这样的心理,就应该抑制自己的怒火,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有利于冲突尽早解决。
当然,这并不等于在师生起冲突的时候,教师要表现出软弱,而是在自己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更利于教育学生。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为防止在批评过程中再一次激化矛盾,教师要注意下列几条:不作人身攻击,不侮辱人格;少用命令方式,少用否定句;让学生先讲,让学生把话讲完;把握节奏,循序渐进。